四川卫视 x Figure
想成为怎样的人,该成为怎样的人?每到五四青年节,这个话题都会变成一场精心策划后的「鸡汤」大碰撞。路终究是自己走的,只要不停止脚步,就会不断延伸。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坚定内心选择,才能做回更真实的自我。
出品|FigureVideo
「路走窄了。」很多人这样评价汪星宇的选择。他们不理解,一个海归的高材生为什么去做不挣钱的公益?
演讲中的汪星宇走下讲台靠近学生
复旦大学校草、纽约大学「小杨洋」、《一站到底》世界名校争霸赛冠军,把这些闪闪发光的标签和大凉山、湘西农村、云南县城放在一起,是29岁的汪星宇为乡村教育「折腾」三年的故事。
他说:「即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分化,也不妨碍我们去做一些填补隔阂的事情」。
汪星宇
「广阔乡村,大有可为」
「地命海心」,本科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就读于纽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汪星宇这样调侃自己的专业,「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每天就在思考一些特别宏大的命题——中东、南海、朝核……」
海外留学时,经常有外国人问汪星宇「中国乡村是什么样的」。汪星宇不知道怎么回答,虽然自己也是农村出身,却对于真正的中国乡村几乎一无所知。他意识到自己无法对所学的专业「感同身受」,想去农村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乡土研学
开始,他跟着耶鲁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做扶贫工作,把乡村的特产——瓜果、蔬菜、腊肉等卖出去。但汪星宇更想做「带人进乡村」的事情,「从小我奶奶就跟我说,种水蜜桃不挣钱,开桃花节挣钱」。
但不管是向外卖还是往里带,做了一年,并没有产生多少影响力。汪星宇意识到「真正能改变农村的不是当地的瓜果蔬菜,也不是外面的人,而是教育」。
汪星宇点燃了现场学生的热情
2017年9月,汪星宇成立了一家连接城乡的社会企业「乡村笔记」,一个团队同时做两件事情:帮城市孩子拓展乡村视野,帮乡村孩子打开职业可能,做成一个闭环,用商业模式赚的钱去反哺乡村。
带城市孩子去农村的项目叫「乡土研学」,他们去了湘西的山村、甘孜的藏区、红河的梯田、菏泽的戏班,还有敖鲁古雅的狩猎部落。不同于《变形计》,也不是《爸爸去哪儿》,孩子们不是去旅游也不是去支教,更不是忆苦思甜,而是上文学采风、社会调研、戏曲表演、建筑设计等课程,汪星宇希望大家能「用一颗平等心去了解乡村」。
乡土研学
带乡村孩子去城市的项目叫「城市职旅」,通过免费资助大山深处或是小镇乡村的孩子到城市,上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的课,带他们了解各行各业。但这也不是传统公益践行的「谁困难先选谁」,项目选的都是乡村最优秀的孩子,「让那些有意愿努力学习,但还缺一点资源和视野的孩子最先出来」。
城市职旅
「努力学习十三年,花三天时间填高考志愿」,是汪星宇不愿看到的事情。
第一次带凉山的孩子去成都时,一个女孩让汪星宇印象深刻。「她吃早饭的时候哭了,我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因为她吃了个肉包,她没有想到包子里面能有那么多肉。」
光鲜亮丽的城市森林
带农村孩子去城市,并不只是想让孩子们看到城市的光鲜艳丽,而是想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每期「城市职旅」都会有一个清晨让孩子们去菜市场体验生活,让他们知道,城里面不都是高楼大厦。
农村孩子体验清晨菜市场的生活
2019年参与过「城市职旅」的学生五甲,在分享自己的经历时激动落泪——当时她需要自己去找一家店铺,但屡屡遭到冷漠拒绝,城里的成年人们几乎是下意识地将她当做骗子。
她说自己感受到了「人情冷漠」,但这也是城市带给她的成长。
五甲讲述第一次出门远行受挫时落泪
螳臂当车还是愚公移山
决定创业时,汪星宇拉来了在上海做公务员的大学室友,他的合伙人龙哥也辞掉了公务员的铁饭碗。
「中国合伙人」
汪星宇说:「我们都是乡村出身、城市成长的人,对于连接城乡这件事有情怀。虽然我们是社会企业,但也有很好的待遇和成长机会。团队里有人想做纪录片导演,有人想包山头做皮具,在我们这的经历恰好可以帮助他们。」
健康的合伙人模式让大家都有所收获,而不是天天用爱发电、苦不堪言。「做成一个项目,不是我用大家的什么技能,而是你有一个理想,碰巧我们可以合作一两年,一起追寻有价值的东西。」
2020年,在汪星宇看来是有点「苦大仇深」的一年,一方面疫情让文旅相关产业生存艰难,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天花板限制了企业发展。
「乡村笔记」的累累硕果
回忆初创时的感受,汪星宇用了一个词「春风得意」,当时团队「拿奖拿到手软」。但他也坦言,现在反思,媒体的大量曝光当然是好事,却也使得团队过于轻松获得了一些成长,因此「基本功修得还不够扎实」,「自己作为创始人,思维认知提升得也还不够快」。
汪星宇认为「被夸完之后就会自我陶醉,价值上的优越感就会抑制技术层面的精进」。「乡村笔记」遇到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沟通的困难,「沟通成本和信任成本特别高」。
逐渐清晰的「真实世界」
恐惧来源于未知。「把城里的孩子往农村带,所有的家长都会问农村是不是都是妖魔鬼怪,是不是没水没电?带乡村的孩子到城市是完全免费的,但乡村的家长会觉得城里面都是交通事故,都是人口贩子。」
会有家长打电话来问:「做这件事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有些亲戚以为汪星宇做的就是支教,觉得他过得很惨,甚至会跟孩子说:「你可以学星宇哥哥当年读书的那一段,后面这一段就不用学了……」
汪星宇团队的「团服」
在收入待遇方面,汪星宇团队还算不错,但他仍然无法扭转外界对公益事业的看法。
或也因此,接受Figure采访时,汪星宇说:「对螳螂、夸父和愚公来说,他们做的决定其实是没有区别的,所有好坏对错都是外人或者后人的评价,对他们自身来说,其实不用在乎这些评价。」
汪星宇告诉学生要敢「折腾」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乡村笔记」的slogan是「走在连接城乡消除不平等的路上」。创业三年,汪星宇团队已经带了三千多个孩子从城市去乡村,也资助了三百多个孩子从农村到城市。想要消除的,既有信息和思想观念的不平等,也有技术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平等。
学生们在专注聆听
一家机构能做的事情毕竟有限,汪星宇想创造出更多像乡土研学、城市职旅这样的新词。希望这种新的模式能够被大家记住,有更多的机构加入进来一起做。
「在城乡这件事上,现实的趋势也许是教育越来越市场化、功利化。但我觉得一个好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感同身受、将心比心,隔阂会慢慢被缩减、被填平的一个世界。」
讲座后中学生热情「围攻」
高中时,汪星宇身担多职——学生会主席、合唱团团长和模拟联合国社长,获得过上海省级特优生的荣誉,最后顺利保送复旦。他说,这些活动的资源完全可以培养三个素质教育的孩子,但都放在了自己一个人身上。「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从小到大享受很多资源。」他觉得自己应该回馈些什么。
这也是他一直希望孩子们能记住的「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参加过「城市职旅」的云南孩子
那个曾经哭着说「人情冷漠」的五甲正在备战高考,体验过城市职旅后,她说自己想考四川农业大学,想要帮助村子里辛勤劳动的人,让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
「走出去,成为更好的人再回来。」
未来,汪星宇想要继续攻读博士。他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智慧,「为了钱权名利而活着,获得的时候就会很空虚,或者就会有想要更多的权力,最终被异化掉。但是当你追求智慧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件事情会一直在路上,过程当中也很开心」。
「乡村笔记」永远在路上
他相信——「人类发展靠的还是一代一代人的智慧」。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