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48年7月,地点华东野战军八纵指挥部内,一纸来自中央军委的命令瞬间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内容再简单不过,那就是调任八纵司令员王建安同志为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
从纵队司令调任兵团副司令,这算得上是高升了,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但实则不然,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华北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无论是底蕴、兵力还是体量都有着天差地别,倘若调任,二者的权力与地位其实也相差不大,另一方面,谁不想一直留在老部队,与自己的老战友、老上级并肩作战呢?王建安也是一样,突然让他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任职,这任谁都会有怨气。
最后,要知道,王建安可是刚刚才立下了大功一件啊!在豫东战役中,他先是率部攻克开封府,随即又在睢杞战役期间拼死阻击敌军,这样的战绩怎么看都是要高升的,如今却不升反调,这才是他不理解的根源。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中央军委为何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其中又到底有何隐情呢?
跨系统调动
相信都不用博主多说,绝大多数朋友都应该知晓跨系统调动的问题,打个比方,一个是工作多年单位的部门主管,一个是分公司的副总经理,放在各位身上会怎么选?相信但凡有阅历之人都会选择前者,一来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前者好歹是一把手,在大事小情上都有话语权,二来是人生地不熟,一切还要从头开始,其中耗费的时间精力必然是海量的。
而军队之中的跨系统调动问题也是一样,有许多例子都能证明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例如开国上将郭天民,彼时的他由于同聂荣臻元帅发生分歧,便主动请缨调去了晋冀鲁豫军区,来到了刘伯承元帅的麾下,可结局呢?自始至终他都没当上一把手,一直都是陈赓大将的副手,一身解数无法施展不说,在建国后更是没少受到批评。
还有更加典型的皮定均中将也是一样,他的遭遇比郭天民可憋屈多了,在中原突围后,立下赫赫战功的他和他的皮旅,本该就地升为师级,并在后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纵队,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只因中原军区被裁撤,进入了华中野战军系统,他的日子过得自始至终都不是很如意。
不单从老部队被调走,当上了六纵的副司令员,更是在1955年授衔仪式前夕,险些被评为了少将,幸亏毛主席他老人家及时出面,说了一句“皮有功,少晋中”,这才让他获得了中将军衔。
除此之外的例子还有很多,比方说贺炳炎、廖汉生、程子华等等干将都是如此,如若没有被跨系统调动,他们的前途必定更加光明,军衔提升一阶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了,也不是没有正面的情况,例如杨得志将军便是如此。
早在解放战争还未爆发之际,杨得志将军就从晋冀鲁豫军区调任晋察冀军区,从刘伯承元帅麾下调到了聂帅身边,而他的结局亦是相当之好,不单在后来成为了华北军区的头号大将,更是在新部队中混得如鱼得水,那么他又为何没有受到影响呢?
其中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由于当时战争尚未开启,晋察冀军区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磨合杨得志与新部队,不会因为担心配合不当便干脆不予重用,其次,杨得志的调动并不是他个人,或是与老部队首长发生矛盾的产物,而是中央为了巩固东北、晋察冀地区下达的命令,没有矛盾自然就没有顾忌。
最后,杨得志将军个人的性格也很重要,与其他那些一根筋、脾气暴躁的将领不同,他算得上是八面玲珑的典范,为人处世堪称一流,无论是对上级还是下级情商都很高,再加上与聂帅本人的私交不错,这才令其成为了跨系统调动案例中的正面典型。
综上所述,现在大家还认为跨系统调动是一件好事吗?答案相信是否定的,从华东军区调到刚刚成立的华北野战军,一旦真的调任,王建安的前路大概率将是一片灰暗,这一点人尽皆知,他自己同样心知肚明,而这也正是他感到不解与担忧的原因所在。
为何调任?
跨系统调动的前景人尽皆知,王建安将军同样心知肚明,他有情绪可以理解,那么问题来了,这究竟是为什么?明明刚刚立下了大功,组织上又为何会对其不升反调呢?
细细思考过后,相信了解王建安与华北野战军的朋友一定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组织上想让王建安去辅助徐向前元帅!
至于为何也不难理解,一方面,王建安勉强算是徐向前的老部下,二人在抗日战争之前便是红四方面军的上下级,有这层关系在,组织上相信徐向前定不会辜负对方,既然不辜负,这就算是升职,也算是对得起王建安刚刚立下的战功了。
另一方面,太原前线的战斗即将开打,解放太原对于华北局势堪称是至关重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华北野战军急需一位悍将前来助阵,而刚刚立下大功的王建安显然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结合这两个因素,王建安的工作调动也就可以理解了,但事实当真是如此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根据有以下几点,其一,徐向前所部的实力完全够用,除了他本人外,还有两位大佬坐镇,一个是出身于黄埔一期,参加过北伐战争,担任过贺龙元帅参谋长的副政委周士第将军,另一个则是智慧超人,从百色起义一直打到解放战争,期间没有落下过一场战争的参谋长陈漫远。
有这二人在,徐向前元帅的指挥系统完全就是冗余状态,哪里用得着从其他系统调人来呢?
其二,攻打山西省会太原,这一战听起来挺唬人,实际上难度却并不大,阎锡山早已成为了瓮中之鳖,他的覆灭也已经是板上钉钉,在这种情况下,徐向前元帅都恨不得将部队调走一部分去打其他地区,自然不可能会出现担心打不下来,冒着得罪人的风险,把“老部下”王建安调来的想法。
不缺人、战局又不凶险,这就奇怪了,不过实际上更奇怪的事情还在后面。
让我们将时间线拨回调令下达之后,接到命令的王建安心中虽有百般不解,却依旧是按照命令,老老实实的出发去到了石家庄准备向徐向前报到,但岂料,刚刚抵达石家庄,还没等见到徐向前的面,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就将他接到了西柏坡,说是毛主席要见他。
没办法,王建安只得再度辗转到了西柏坡,期间,毛主席与他聊了很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夸奖他在豫东战役期间立下的功劳,还是直到最后时刻,他老人家这才话锋一转,压根儿没提调任华北野战军的事情,反倒是直接表示,要将王建安升任为华野山东兵团的副司令员,与许世友将军配合攻打济南。
一听这话,王建安瞬间就懵了,相信不单是他懵了,在座的各位也一定是头脑空白,不是说好了跨系统调任,怎么突然就变成了原地升职?好像之前的命令只是开玩笑,只是为了吓唬一下王建安,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就是吓唬!
短短几天时间,王建安将军的心情就好似坐过山车一般,前一秒还为自己即将跨系统调任感到郁闷至极,下一秒毛主席竟直接将自己升任为了华野兵团副司令,这样的变化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都毫不为过,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不成之前的命令只是为了吓唬吓唬王建安吗?
虽然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但在博主看来,实际情况恐怕就是这样,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众首长此般行事为得不是别的,正是想要“吓唬吓唬”王建安,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首先是连续的大胜早已让王建安及其部下有了几分骄纵之气,简单来说就是骄傲了、自负了,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敲打很有必要。
其次,毛主席很早就想让王建安去打济南了,这是对他能力的信任,不过与此同时一个问题却也摆在眼前,那就是他与许世友将军的矛盾!
打济南必然是需要王建安与许世友将军齐心协力的,此等关键战役亦是不容有失,可偏偏二人的关系又很不对付,一般的劝告大概率是没有用的,想要让王建安真心实意的放低姿态,先抑后扬的策略显然是最佳。
先告诉他即将被调到其他军区,后通知他原地升职,这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一定会令其转变心态,“劫后余生”的他肯定是不敢找茬了,为了不被调走,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同许世友将军合作,有什么账怎么着也要在济南战役后再算。
最后,这亦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杀鸡给猴看”,要知道,华东野战军的骄纵之气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尚未合并之前,后者由于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众将士就有了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这也不难理解,谁让同时期的其他部队都在打败仗,唯有他们屡战屡胜呢?
对此,组织上也不是没批评过他们,例如在1948年7月,陈毅便严厉的批评过粟裕与陈士渠二人,说三纵实在是太过自负,不单直接忽略了兄弟部队的功劳,更是对己方自吹自擂。
闻言,粟裕将军立刻开始了自我检讨,并严肃批评了手下将士,这才暂时平息了组织上的不满情绪,然而也只是暂时而已,因为粟裕是认错了,其他人却并没有,又或者说他们认错了却并没有改正,例如十纵就是如此。
彼时的十纵由于大意轻敌,竟选择了擅自北渡黄河,这也就算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居然还打了败仗,被邱清泉的王牌第五军打了个落花流水,闻讯,组织上那叫一个气愤,直接就当众批评起了十纵司令员宋时轮将军。
本来,只要宋时轮低头认个错也就算了,岂料还没等他开口,陈士渠就率先帮他“狡辩”了起来,说作战任务是兵团的命令,希望组织上能够淡化处理。
有着陈士渠的撑腰,再加上豫东战役期间十纵立下了大功,宋时轮将军就更加有底气了,这不,就在济南战役开始前,他还在指挥部里拍桌子,想要去找中央军委讨个说法,气得毛主席他老人家直接电告华野要撤了他的职,所幸粟裕将军百般求情这才作罢。
除此之外,还有一纵、六纵、四纵队的情况也大差不差,都是打了胜仗就“翘尾巴”,虽说这很正常也不算什么大事,可要知道,彼时大局未定,解放战争谁输谁赢还尚未可知,这天下还没打下来呢,就如此骄傲自负,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缺陷。
所以,该如何整治华野上下的思想问题,就成为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中之重,恰逢王建安即将升任,这显然是一个最佳的契机,不过该怎样不轻不重的敲打也是个难题,敲打重了会寒了有功之臣的心,敲打的轻了还起不到作用,因此,思虑再三后,毛主席这才想到了用“跨系统调任”来吓唬吓唬王建安,等到他已经认命后,再更改命令,按照正常流程给他升职。
这就叫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又起到了警示作用,当然了,作为一名老革命,其中利害王建安不可能不明白,而这也正是在济南战役中,他不计前嫌主动向许世友将军示好,二人团结友爱的打好了济南战役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