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Insomnia)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并伴有日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不稳定等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2019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有关失眠调查结果显示约45.4%的调查者在过去的1个月中经历过失眠。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失眠的人数高于男性,女性失眠患者数量为男性的1.52倍。
一、失眠的危害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增加;引发公共卫生问题;诱发慢性炎症、慢性疼痛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如抑郁症、焦虑症;降低抵抗力导致疾病发生;加速器官的衰老;增加死亡风险。
二、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属中医的“不寐”范畴,《黄帝内经》中将其称为“不得卧”、“目不瞑。《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认为“不寐”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营卫不和,卫气不能入于阴导致,与营卫失衡、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功能异常有关。各种原因导致的阳不入阴,阴阳失交,营卫不和是不寐的总病机。
三、“脑肠轴”的提出
在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胃肠道疾病也被列为内科疾病中具有精神损害的疾病随着“脑肠轴”理论的提出,失眠与胃肠道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研究发现,胃肠道中的活性肽在脑组织中被发现,而脑组织中的神经递质、肽类物质在胃肠道中也逐渐被发现,基于脑与胃肠的密切联系,脑肠轴理论逐渐深入。
四、“脑肠轴”定义
“脑肠轴”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肠道菌群等多个环节进行双向调节的通路,脑肠轴中分布在大脑和胃肠道中的肽类物质叫脑肠肽,包括胃肠激素、胃肠神经肽、神经肽3类,其具有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双重身份参与对胃肠道和神经功能的调节。
五、祖国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脑为元之府,为髓之海;肠化五谷,分津液,传糟粕。《灵枢·五癃津液别》提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首次将脑肠联系到一起。
六、中医对胃不和卧不安的认识
中医所讲的胃不单指生物学中的胃,而应包括脾、胃、大小肠在内的消化系统功能,胃不和指脾胃水谷精微不足或运行失常或是大肠传导失司,痰湿、水饮、淤血病理产物积聚,出现胃脘不舒、食少纳呆、嗳气肠鸣、二便不调等,这些症状表现都与消化系统代谢功能紊乱相一致。《四圣心源》曰:“脾为已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可见只有脾胃化生有源,升降有序,营卫有度,才能阴阳和合而寐,若长期不寐则神不定,阴阳平衡失调,进而难以维持脾胃功能升降,出现胃纳不佳、大便不畅等症状。
七、疏调安神汤在失眠中的应用
国医大师张震根据60年之临床诊疗实践经验体会,认识到疏调人体气机必须以疏利肝气与调护脾肾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为基础,同时兼顾其他有关并发证候而统筹处治。脾主运化饮食水谷之精微以奉养全身,化生气血,是维系生命的后天之本。肾主藏精,其间之元气为诸气之根,是人身生命之源,乃先天之本。若脾失健运,水谷精气无源,肾间元气不充,元阴匮乏,水不涵木,肝失濡养何来正常疏泄之力。所以,并非单纯之疏肝理气解郁所能圆满实现治疗之目的。因此提出了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之“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既可促进肝之疏泄调达功能,又能顾护先后天之本的肾脾气机。
疏调气机基础方:
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0g,
丹参10g,川芎10g,枳实10g,
炒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5g,
山药20g,仙灵脾15g,薄荷6g,
生甘草6g。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补益脾肾,条畅气机,活血行血之功能。主治肝失疏泄脾肾不足,气机失常,血行不畅等症。
疏调汤中的核心为: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原为《伤寒论》经方四逆散。在治疗过程中,疏调中焦气机是主要的治疗环节。按照国医大师张震老师的疏调气机的理论,注重疏调情志,调畅气机的原则,在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针对人体气机失调的原因和证候,采用疏调中焦气机,使之达到脾升胃降的气机调畅的目的。
总之,胃不和”和“卧不安”互为因果,疏调脾胃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失眠症状,也能够调理胃肠道紊乱。脑肠轴将消化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及与其相关的内分泌系统连接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胃不和卧不安”的发病机制。
运用张震国医大师的疏调理论补其不足,去其有余,疏利气机,调谐阴阳,驱除病邪,扶持正气,疏调中焦气机,使之达到脾升胃降的气机调畅的目的,则可促进睡眠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