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金金(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来源 | 九卦金融圈
编辑 | 武文 美编 | 杨文华
近日,一则关于“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什么?”的话题,在网上引起许多网友的激烈讨论!毋庸置疑,出门旅行成为众望所归。
根据当下消费者愿意储蓄的心理,在旅游市场行情低迷期,建立基于旅游基金的金融理财产品或许是个方向。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人群选择通过出游的方式来放松自己。
在疫情爆发前,2019年我国的旅游经济高速发展,其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速,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
在这一年,全国共有八个省份的旅游收入突破万亿。而2020年,一场疫情让旅游行业断崖式下跌,旅游业收入直接腰斩,即便是在2021年,旅游业开始复苏,但是疫情反复,全国旅游业也只是恢复到疫情前的一半左右。
三年的疫情绊住了人们外出旅游的一颗崇尚自由的心,一边是旅游景区荒芜破败,空留风景在孤零零的远方,许多旅游企业入不敷出,苦不堪言;一边是人们旅游需求旺盛,只因疫情,人们的需求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供给付诸东流。但是,疫情结束后,旅游业必将再次迎来高潮,十几年前的“非典”后旅游业就迎来了飞速发展,因此作为扶持中小企业为宗旨的银行业,有必要从现在开始为旅游企业打好基础,也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契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
非典后旅游业的发展
2004年,我国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实现了全面恢复复兴,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旅游业总收入684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0.1%,相当于当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1%,比上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共接待入境游客1090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7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11亿人次,收入4710亿元人民币。自此之后,我国旅游业走上了攀升之路。
自从非典疫情结束后,我国旅游业就迎来了快速发展,虽然增长幅度在不同时期受到各因素的影响,但是并不妨碍旅游业的平稳发展,从2004年到201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增长9倍,旅游人次约增长5倍,尤其是在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突破6万亿人民币,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刚需。
从2004年—2019年旅游总收入增幅中可以看到,2004年非典疫情后旅游业报复性反弹,当年旅游总收入增幅40.1%。接下来的几年经过消化后,旅游业平稳发展,直至2007年,旅游业又迎来一个小高潮,当年增幅22.6%。
2008年中国经历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两场历史罕见的灾害考验,遭受了影响不断蔓延和扩散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当年旅游业增幅遭遇新低但还是增幅达到5.8%。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又迎来小高峰,增幅达到21.7%,自2011年之后旅游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人才、资本和技术新型变革要素的驱动下,旅游正在成为创业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呈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景象。
在这一年在线旅游呈突飞猛进增长,越来越多的战略投资者、金融机构、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者开始进入旅游领域,并以其专业能力和商业行为影响产业走向。
在线旅游更是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热点领域,2015年发生了携程和去哪儿合并、滴滴和快的合并、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等多起对我国旅游产业影响深远的重大企业并购事件。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旅游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经济开始暴露自身经济过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旅游增速放缓,但随着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一带一路的兴起,旅游业以新的形式继续活跃。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2003年非典及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的旅游增速基本保持在10%左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基本匹配。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离不开市场这个大环境,旅游需求旺盛,旅游供给百花齐放,虽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但是旅游业仍在曲折前进,为社会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着重要力量。
2
新冠疫情后旅游业的发展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旅游行业产生致命冲击。原本热火朝天的春节旅游,变成了居家隔离。一时间,与旅游相关的企业,机场、酒店、旅行社、景区等纷纷进入了“寒冬”。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万亿元,只恢复到2019年的一半水平。2022 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 8.30 亿,比 2021 年同期减少 1.94 亿,下降 19.0%。
回首过去的2021年,旅游行业在2021年上半年恢复态势强劲,一度给予业界较大的信心,但随后而来的大水、台风等灾情,以及不断出现的局部疫情,让旅游业在下半年至今仍然没有看到春天的曙光。
目前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又恰巧碰上疫情,中小企业陷入窘境,导致失业潮,使很多人变成“报复性工作”和“报复性存钱”。但是始终相信风雨后有彩虹,疫情终将结束,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人们压抑许久的旅游需求定会绽放。
旅游业发挥“口红效应”(在美国,经济萧条时,各种消费都会普遍下降,但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于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而口红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另一方面是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他们会减少对一些大宗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转而去购买一些相对廉价商品或服务,口红就是一个较佳选择。)
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可以选择适合自己价位的旅游产品。《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18》中的数据显示,从2016至2018年,高净值客群、都市休闲客群、大众消费客群三类客群对消费总金额的贡献度看,大众消费客群贡献近50%的旅游消费金额;高净值客群的贡献值占比被压缩,都市休闲客群旅游消费金额贡献度缓慢增长,旅游消费潜力待进一步挖掘。
由此可见,旅游不是钱越多的人就越会消费,反而是大众消费客群贡献最大,这和目前金融市场的客群发展正契合,银行一向重视二八定律,但是随着银行业的转型升级,大众长尾客群又成了金融市场竞相争夺的对象。
金融业正在从流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客户黏性下滑、获客成本高企、风控能力缺失等挑战日益凸显,从长尾用户切入,利用互联网优势,逐步打开市场,银行需要全面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
早在2015年,银行业就和旅游企业巨头携程、途牛等合作,双方通过共享渠道、资源、用户优势,将在现金管理、供应链融资、支付结算、旅游分期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尤其是在信用卡分期支付等方面推出更多营销活动,帮助合作双方在迅猛增长的旅游消费市场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中,信用卡是“旅游+金融”中提供综合旅行金融服务的典型,通过各类活动或权益为旅游者在出行前行程酒店预订、优惠信息、签证服务;行程中wifi服务、外汇兑换、消费优惠;行程后购物退税等环节提供全程的解决方案。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两者也是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如某国有大行的旅游金融板块是“长三角旅游臻选”,只提供个别景点和酒店的旅游服务,涉及到金融场景的很少,只有支付结算会涉及到该行的银行卡。
而另一家城商行的旅游金融页面直接跳转到途牛网,实际上就是给旅游网站做导流。由于该银行是城商行,在省外没有分行,客户想用该行的产品也是徒劳,所以在引流上完全不对等。
归根到底,还是银行没有自己的旅游金融产品,旅游场景不够深入和精细,根据当下消费者愿意储蓄的心理,市场行情低迷期,建立基于旅游基金的金融理财产品或许是个方向。
产品标的是旅游企业融资,银行要在政府的背书下,毕竟旅游业前期投资大,回报期长,银行以数字化转型为目标,政府以振兴旅游企业为宗旨,银行分析旅游市场、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确定市场需求,按资金的需求量做好资金投入、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和挖掘可用的资源,争取取得市场的超额收益,目前理财新规实施,产品将实行净值化。
旅游基金的实施过程:银行在对旅游市场分析后,根据三类客群确定不同级别的旅游消费市场,如高净值客群(旅游消费1万元以上),都市休闲客群(旅游消费5000元以上)、大众消费客群(旅游消费1000元以上)。
根据各地旅游线路的报价,统筹中间价,如日本七日游(费用:6000元),如果客户有意向选择该旅游目的地,可以对应购买相应周期的理财产品,产品收益涵盖该旅游费用,相当于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就是保证金,将收益用于旅游,客户本金不损失,而且客户无需等待产品到期,在产品存续期都可以随时选择该产品游玩。
产品效果预估:
1、摆脱了以往只是旅游中介的角色,深入旅游场景,真正做到从支付结算到项目融资、现金管理等的目标。
2、通过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和流程串联,进行跨终端联合数字化营销,实现品牌传播和客户规模的井喷式增长。
2022年2月18日,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帮扶行业,给予有力政策支持。围绕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举措,各界积极响应,本轮政策让市场主体和广大从业者看到了政府助企纾困的坚强决心,也为消费增长和产业创新注入了坚定信心。作为金融主体的银行,有责任有义务发挥金融扶持的作用,而且旅游业在十四五作为重点产业,等待恢复之日必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如今的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有明显的不同,非典在2004年二季度基本结束,所以旅游恢复快,很多旅游企业都能整装待发,而现在的新冠疫情已经经历了三个年头,这场疫情战相对耗时长,但是即便是抗战八年,我们终归相信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彼时定会人声鼎沸,欢呼雀跃。
参考文献:《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