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汇律所吴少博律师解析:政策性关停企业,能维权吗?

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 2025-03-24 17:42:22

在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与企业经营现实中,政策性关停企业的相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主任吴少博律师,凭借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务经验,为面临此类困境的企业主们答疑解惑,深入剖析维权路径。

一、案例直击:郝先生企业的困境 位于北京大兴的郝先生,苦心经营着一家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这家企业已有30多年历史。2016年年底,村委会突然通知郝先生,要求企业限期腾退搬迁。然而,关于关停补偿事宜,政府方面始终含糊其辞,未给出明确答复。郝先生的企业作为早年招商引资项目,除了因当时无环评要求且后续一直未办理环评手续外,其他证照齐全。但政府却以此为借口,给出的补偿极低。

二、吴少博律师深度剖析

(一)解读政策性关停

政策性关停,从定义上讲,是国家行政机关为达成特定目的,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需实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采用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及具体措施。其在实际操作中,通常表现为政府以任务或命令式政策关停企业,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这种关停往往是在省或市范围内推行的整体工作,可能导致大范围企业关停,或某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被关停。像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广州“一级、二级水源地饮用关停”等,均属于政策性关停范畴。在这些关停行动中,部分地方为完成上级任务,不顾企业实际背景,采取“一刀切”方式,不仅关停企业,还给予极低补偿甚至不予补偿。

(二)企业补偿与自身合法性的关联

吴少博律师强调,无论企业因政策性关停还是其他原因面临关停,能否获得补偿,关键要看企业自身的合法状况。若被关停企业存在证照不全问题,如违法用地、消防、安监、环评不合格等,因自身不符合经营条件而被取缔,这属于正常行政执法范畴,通常不会对企业进行补偿。一般而言,企业获得补偿的前提是自身合规经营。

三、吴少博律师的维权建议

(一)自查企业自身合法性

企业主首先要全面检查企业自身的合法性,梳理企业的各类证照、经营行为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对于像郝先生企业这样因历史原因存在个别手续缺失的情况,要分析手续缺失对企业合法经营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补救措施。

(二)审查关停行为的合法性

1.法定条件审查:详细审查关停行为是否具备法定条件。例如,关停政策是否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是否遵循了相应的程序规定。

2.安置补偿方案审查:关注是否有具体实施的安置补偿方案,并且所有相关文件应公开、透明。安置补偿方案应涵盖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安置途径等关键内容,企业主有权要求政府部门清晰解读方案内容,确保自身权益在方案中得到合理体现。 

(三)审查实施主体的合法性

在郝先生的案例中,实施腾退行为的主体是村委会,这一主体存在疑问。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由此可见,村委会并不具备强制执法权,也无权拟定、公布征地补偿安置方案。通常所说的腾退,对于土地使用者而言,在既无合法征地手续,又非拆违的情况下,集体土地上的腾退多由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具体实施。对于基于物权的房屋所有权者,拆迁必然导致房屋所有权人从原房屋中腾退。在此过程中,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应给予合理补偿,可参照拆迁补偿标准。 鉴于腾退拆迁案件的特殊性,吴少博律师建议企业主通过谈判、诉讼等方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维权方案,以实现高效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谈判过程中,企业主要充分准备,依据法律法规和自身实际损失,提出合理的补偿诉求;若谈判无法达成满意结果,及时通过诉讼途径,借助司法力量保障自身权益。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将凭借专业优势,为面临政策性关停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助力企业在困境中找到维权之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