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身处体制内的人常常感到困惑:单位里的人员不断增加,可工作的繁重程度却有增无减,大家都疲惫不堪。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
形式主义作祟,工作“变形”乍看之下,工作内容似乎没有显著变化,可实际操作起来,每项工作所需投入的精力却大幅增加。究其根源,是形式主义的“花活”充斥其中,导致工作严重“变形”。
以一场普通的工作会议组织过程为例,本应聚焦高效传达工作任务和交流工作思路,可现实却并非如此。筹备阶段,光是拟定会议方案,就需要反复修改。从格式规范到内容的详尽程度,再到各种装饰性元素的添加,无一不追求极致的“完美”,只为让方案看起来“高大上”。会议现场布置也充满形式主义,不注重优化会议环境以提升参会体验,反而将大量精力耗费在摆放鲜花、制作精美的指示牌等表面功夫上。会议资料同样如此,明明核心内容几页纸就能阐述清楚,却非要扩充成一本厚厚的文件,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套话、空话,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其中。如此一来,会议真正用于讨论工作、解决问题的时间被严重压缩,而人力、物力、财力却在这些无意义的形式上白白浪费。
正是这些形式主义的“花活”,让原本简单的工作变得繁琐复杂,大家的精力都被消耗在这些表面文章上,工作能不累吗?
考核机制缺陷,晋升迷茫催生“作秀”为什么体制内有些人如此热衷于搞这些“花活”呢?关键在于绩效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难以明确区分。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干部和领导干部都试图通过制造一些引人注目的事情,来增加自己在晋升竞争中的筹码。
在许多基层单位,像小李这样踏实肯干的干部并不少见。他每天认真完成本职工作,还主动承担额外任务,经常加班加点。然而,同事小王工作却敷衍了事,能躲就躲。可到了年底考核,由于缺乏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领导只能凭借模糊的印象打分,结果两人的考核成绩相差无几。后来,单位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小王积极参与,在比赛中表现活跃,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平时工作表现并不出色,但领导却认为他有潜力,将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而一直默默付出的小李,却因为缺少这种能吸引领导目光的“闪光点”,很难进入领导的视野。
在体制内,有时候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比不上一个能吸引眼球的“出彩”表现。哪怕你在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中做得极为出色,确保了零事故、零失控,但如果缺乏能引起领导关注的话题,就很容易被忽视。比如,在一些乡镇,负责安全生产的老张多年来始终兢兢业业,严格排查隐患,确保辖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但由于工作低调,没有出过“大事”,也没有搞出吸引眼球的宣传活动,上级领导几乎不知道他的存在。而另一个乡镇,虽然日常安全生产工作做得一般,但偶然发生一起小事故后,当地干部迅速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安全宣传活动,被媒体报道后,领导对他们的“应急反应”和“宣传意识”大加赞赏。
这样的考核和晋升环境,让很多干部感到迷茫,为了获得晋升机会,不得不选择通过搞“花活”来刷存在感。
晋升规则不透明,“花活”成晋升捷径干部晋升机制存在的问题,也是“花活”盛行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以为选拔干部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可实际操作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选拔标准不够透明。
在某单位的一次中层干部选拔中,候选人A业务能力突出,在多个重要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单位创造了显著的效益。候选人B工作能力一般,但善于与领导沟通,在单位的各种活动中表现积极。在选拔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量化考核标准,领导的主观判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终,候选人B凭借和领导熟悉以及在汇报工作时的“出色表现”成功晋升,而候选人A却遗憾落选。
对于普通干部而言,在没有背景和人脉优势的情况下,要想获得晋升机会,除了努力工作,还得绞尽脑汁折腾出一些能让领导和同事记住的“花样”,争取进入后备干部库,同时积极与上级部门搞好关系,这几乎成了他们晋升的唯一可行途径。
不良风气蔓延,正确政绩观难落地这种不良现象并非个例,从基层到一些大型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都有体现。例如,在某个地区的民生项目建设中,当地为了快速出“政绩”,不顾实际需求和群众意愿,强行上马一些形象工程。原本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的资金,被投入到建设豪华的地标建筑上。这些建筑建成后,不仅实用性差,还耗费了大量资金,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而那些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因为没有搞这些“大动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晋升机会。
这种不良风气逐渐蔓延开来,大家都意识到,似乎要想晋升就得搞些“花活”。基层干部对此深感无奈,他们更希望有经验丰富、务实的领导,这些领导更了解工作实际,也不会随意折腾。但这样的领导毕竟是少数,多数领导为了追求政绩和个人发展,还是热衷于搞各种形式主义的“花样”。
虽然上级一直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考核机制不完善、人为因素影响大,真正落实起来困难重重。这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体制内的工作氛围和效率,亟待解决。只有从完善考核机制、规范晋升流程、树立正确价值观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打破这种怪象,让体制内的工作回归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