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华到宁静,古代官员为何选择回乡养老?难道只是乡愁?

口嗨趣史 2024-07-17 17:09:15

为何古代的官员退休后,一定要回乡养老,而不是留在繁华的京城呢?是京城太危险,还是故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好处?古代和现代一样,都有退休制度。毕竟人有生老病死,没有人能够一直待在工作岗位上。而朝廷也同时需要输送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够一直运作下去。

在先秦时期,官员们的退休没有明确的年龄和规定,皇帝们会碍于面子,不会主动辞退官员,所以一般都是为官者到了七十岁就自动请辞回乡。后来到了唐朝时期,朝廷正式规定了“七十致仕”的规矩,必须要求七十岁以上的朝廷官员必须卸任。此外,还有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提前早衰而无法担任其职的人,也需要主动致仕。这一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去,只不过随着人口逐渐增多,社会人才逐步积累,退休的年龄限制逐渐提前,但现在已经变成了男子 60 岁退休了。古代官员退休制度和现代十分相像。

那么古人退休后,也能和我们一样拿退休工资吗?实际上,这些退休的古代官员不仅拿工资,还能拿到比工资更丰厚的报酬。

在先秦时期,官员退休是没有退休工资可拿的,但是皇帝也不会亏待这些官员,他们同样可以去公办的学校继续任教,还会保持自己的爵位上的待遇。西汉王莽开始,官员退休可以领退休工资。虽然退休工资只有任职时的一半,但除此之外,皇帝还会给一大笔赏赐。总的来说,这些退休的古代官员生活是相当富足的。如果想要在京城置办一套房产,颐养天年,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

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官员退休后都要告老还乡呢?古代官员退休后有退休工资,为什么不留在京城享福呢?

首先,这和古代的农耕社会有关。古代农耕社会和我们现代的商业社会可大不相同。在古代,评估一个人是不是富足、有没有财产,不是看你兜里有多少银子,而是看你有多少耕地。这些退休的官员拿着钱,在京城虽然能够衣食无忧,但绝对算不上富人。所以他们想要置办家产,必须要去京外购买耕地,而买地又不可能去异乡,所以只能回乡置办土地,成为当地的地主。

第二,中国自古以来有着落叶归根的说法。古代官员为了考取功名,早早就背井离乡,等到了退休了,自然要返回家乡,并在此后葬入自家祖坟。所以为了这一传统,无论京城生活有多好,他们也要告老还乡。

第三,官员在京城退休后,衣锦还乡能光耀门楣。古代人要是能当上官,就会被视为全村人的希望。等退休回来,自然也会让全村人夹道欢迎,在时不时和同乡谈起过往的辉煌事迹,看着他人羡慕、尊敬的眼光,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京城告老还乡回来,自然能给家族长脸,成为家族的活字招牌。

所以种种原因都让古代的官员们不愿意在京城享福,但是这些原因都不足以让官员必须回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必须离开京城呢?

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的权谋争斗都是在皇城上演的。所以说,天子脚下既能功成名就,也能卷入权臣漩涡中。这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老油条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呢?况且等到他们退休后,手里没有实权,不知道哪天就会成为两派斗争中的牺牲品,搞不好?没想享清福反倒连性命都丢了,岂不得不偿失。

另外,能安稳做到退休年龄的官员,他们的势力通常都是盘根错节,而且门生徒弟也多。在朝中,这样庞大的势力,难免让皇帝心有余悸。比如朱元璋的最强辅助刘伯温告老还乡之后,还被老朱忌惮着,全天二十四小时监视着。可想而知,那些选择不回乡,继续留在京城的官员们在皇帝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了,说不定哪天皇帝就设计一个局,把这些退休官员纳入其中,随便找个理由就斩了。这些退休的官员们最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最清楚京城的危险。

所以聪明的官员都会选择用告老还乡这样的说法,主动辞官,交出实权,远离京城和政治场。虽然回乡后的生活条件肯定不如在京城优渥,但至少能够保住自己和家族的性命,能保全自己的晚年生活和体面。

所以说,并不是古代退休官员不想留在京城养老,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让他们不得不远离京城。与其留在京城遭人猜忌,倒不如回到家乡当个乡村贤达,不仅可以名利双收,还可以魂归故里,也算是人生赢家了。

0 阅读:87

口嗨趣史

简介:历史鉴定与赏析,精耕细作每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