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两个问题不解决,孩子很难好!
在中医的视角中,抽动症往往与体内两个关键部位的异常息息相关。
一是肝风内动。
这通常源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导致的肝失疏泄,进而肝阳上亢,化风内动。
肝风作为一种无形之邪,会扰动筋脉,影响肢体的正常运动,从而引发抽动症状。
二是痰火扰神。
其根源在于脾虚生痰,加之肝郁化火,痰火相互胶结。痰火上扰心神,使得神明失养,最终导致抽动症的出现。
曾有一位因学业压力过大、家长过于严格而患上抽动症的孩子,症状为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还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急躁。
初诊时,孩子症状较为严重,学习下降,家长十分担忧。
舌质红,舌苔黄腻,舌边有瘀点。
仔细辨证后我给他开方:
钩藤、天麻、胆南星、浙贝母、石菖蒲、远志、白芍、牡丹皮、甘草。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调理,家长反馈说,孩子眨眼、耸肩的频率明显降低,清嗓子的情况也有所改善,注意力更集中了,脾气也没那么急躁了。
继续调理巩固,并逐渐减少西药用量,孩子抽动症状逐渐消失,最终成功断掉西药,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本例患儿肝郁导致气机不畅,脾胃运化功能也随之受阻,进而生成痰浊。
痰浊与肝郁化火相互作用,形成痰火,痰火扰乱心神,扰动筋脉,导致孩子出现各种抽动症状,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治疗的关键在于平肝熄风、化痰清热、宁心安神。
方中钩藤、天麻平肝熄风,直击肝风内动根本,缓解抽动症状;
胆南星、浙贝母清热化痰,清除痰热之邪;
石菖蒲、远志宁心安神,改善心神不宁与注意力不集中;
白芍养血柔肝、牡丹皮清热凉血,二者共同疏肝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从医多年,我按照这个思路看了无数抽动症患者。每一次面对孩子被病痛折磨的模样,我的内心都满是疼惜。
中医智慧源远流长,我愿紧紧握住这把钥匙,为更多在黑暗中挣扎的孩子开辟一条通往健康的光明之路。让孩子们能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再次拥抱快乐的时光,这便是我矢志不渝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