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30条举措不发钱如何激活消费

牧去新说社会 2025-03-17 21:56:4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旨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方案一出,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不采用直接发钱的方式下,如何切实有效地提振消费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不直接发钱的背后考量

在讨论提振消费时,不少人会疑惑:为什么不直接给民众发钱?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从财政压力角度来看,我国人口众多,若向每人发放一定金额的现金,将是一笔天文数字,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例如,若每人发1000元,全国14亿人就需1.4万亿元,这对财政支出而言是难以承受之重。

直接发钱还可能干扰市场信号。大量现金突然涌入市场,商家可能会误判消费需求暴涨,进而盲目扩大产能。一旦后续消费动力不足,极易造成产品积压、产能过剩,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不稳定。

国人有着较高的储蓄倾向。即便直接发钱,许多人可能会选择将钱存入银行,而非用于消费,这就使得资金无法有效流入市场,刺激消费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基数大,很难精准识别出真正急需现金用于消费的群体。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差异很大,简单的“普发”政策难以精准刺激消费,实现消费提升。

方案的“组合拳”策略

既然不直接发钱,那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又有哪些“妙招”呢?方案从多个维度打出“组合拳”,全方位提升消费动力。

增加居民收入,让百姓“有钱花”

方案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放在首位。在工资性收入方面,实施重点领域、行业及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延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在财产性收入上,多措并举稳住股市,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丰富债券相关产品品种。针对农民增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盘活农户住房资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同时,扎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尤其是政府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保障企业资金流转,稳定就业和收入。

减轻生活负担,让百姓“敢花钱”

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聚焦生育养育、教育、医疗养老、重点群体基本生活四大方面。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实施儿科服务年行动;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延续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强低收入人口监测和救助帮扶,向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或补贴 ,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等。这些举措减轻了居民在生活各方面的负担,让百姓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更敢消费。

丰富消费场景,让百姓“想花钱”

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致力于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发展养老托育产业;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提升餐饮、家政服务品质,完善社区居民服务网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创新消费场景,延长旅游景区、文博单位经营时间,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体育赛事供给;推动冰雪消费,建设冰雪旅游目的地;发展入境消费,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入境旅游政策,培育国际医疗、会展等市场。丰富多样的消费场景,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激发了大众的消费欲望。

推动消费升级,让百姓“花好钱”

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实施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落实房地产税收政策,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延伸汽车消费链条,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发展汽车后市场,便利二手车交易。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消费,还推动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次《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不直接发钱,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全面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消费的问题,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相信随着方案的落地实施,消费市场将迎来新的活力与繁荣,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

0 阅读:0

牧去新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