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给老人过寿,什么岁数开始过?记得4个年龄不能过

听双说情感故事 2025-03-26 21:33:02

导读:不是迷信!给老人过寿,什么岁数开始过?记得4个年龄不能过。



“晚霞灿烂落红美,人到花甲正金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寿文化比较受大家重视。所谓“寿文化”,指的就是给老人过寿,这不仅是家庭内部的喜庆事件,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凝聚。这个日子里,亲朋好友会齐聚一堂,共同为寿星庆生,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而且通过举办寿宴、赠送寿礼等方式,不仅表达对长者的祝福,还传承了敬老的优秀美德‌,更承载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然而,过寿的年龄和方式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逻辑与民间智慧。那么给老人过寿,什么岁数开始过?古人说记得4个年龄不能过,有道理吗?一起来看看吧。

01.过寿的起始年龄:六十岁为“寿”之始

我们都知道,过寿与过生日有本质区别。生日是个人成长的纪念,而过寿则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仪式。那么什么岁数开始才叫过寿呢?

在传统观念中,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六十年为一个甲子,象征着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六十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生命节点,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标志着老年阶段的开始。而庆祝“60大寿”既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所以,只有年满60岁及以上的生日才被称作寿宴,而60岁以下则仅视为过生日‌。

据《礼记》中记载,“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说的就是老人要到60岁开始才算是过寿,因为六十甲子,轮回圆满。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子女年满六十,若父母依然健在,那么子女仍不宜过寿。古人云:“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强调对长辈的敬重,避免因庆寿暗示父母年迈。

02.四个禁忌年龄:避开“坎儿年”过寿

在民间,某些特定年龄是生命中的“坎儿年”,过寿可能招致不吉。因此民间就有了4个年龄不能过寿的说法。那么这4个年龄指啥?具体如下:

其一,六十六岁:“天王老子吃块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六十六岁被称为“坎年”,意味着这一年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因为传说此年龄的老人需向“天王”献祭一块肉以避灾,否则可能被夺去寿命。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说法逐渐变成了一种习俗。

而为了应对这个“坎年”,有一种习俗是在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已出嫁的女儿需要赠送父母一块猪腿肉,并确保这刀肉被精心切成66个小块,以此为父母祝寿。这一习俗象征着长辈的健康与长寿‌。

此外,六十六岁生日时包饺子的传统也得以保留,后辈会为老人精心准备66个饺子,寓意老人能够平平安安地跨越这个生命关卡‌。

其二,七十三岁与八十四岁:“阎王不请自己去”

在古代,人们很少有长寿的,而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孟子享年八十四岁。为此,民间认为圣人之寿为天定,普通人难以逾越,故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也就是说,这两个年龄被视为寿命的两道关口,因此这两个年龄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一般来说,民间讲究这两个年龄不宜过寿,即便要过,也需低调简朴,仅以家庭聚餐代替宴席,或提前庆祝。

其三,九十岁:“过九不过十”

在中国古代,古人认为“十”象征圆满,数字“九”被视为“长久”的象征,而“月满则亏”,故九十岁寿辰应提前至八十九岁庆祝,取“九”为极数,寓意长久。因此,选择不在九十岁过生日,也是为了避免生命的“过早圆满”,有追求长久的延续‌之意。

当然,我们也知道,当老人来到90岁时,就属于高龄老人,此时老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大肆举办寿宴可能对老人的健康不利,尤其是喧闹的庆典可能影响健康,因此民间就有了不建议在90岁时过寿‌的说法。

03.过寿的其他讲究:传统习俗中的平衡之道

在民间,古人认为老人过寿还要遵循传统行事,尤其是不能犯忌讳,否则就会对老人健康不利。具体如下:

“男做进,女做满”:男性逢九(如五十九岁过六十寿),女性逢十,因“九”谐音“鸠”(凶鸟),对女性不吉。

忌用数字“四”:“四”与“死”谐音,寿宴布置、礼物数量均需避开此数。

病中不宜庆寿:大病初愈或体弱者忌大操大办,以免劳神伤身,反损福气。

看得出,过寿不同于过生日,而且老人过寿往往有很多的讲究和习俗,这些都是看似没有道理,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需要大家遵守。

总之,过寿的禁忌并非迷信,而是古人对生命规律的敬畏与平衡之道的体现。无论是“六十甲子”的轮回观,还是“坎儿年”的避忌,均反映了中国人对长寿的珍视与对自然的顺应。虽然现代人不拘泥旧俗,但建议大家还是要了解其中的文化,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孝道精神及老人的尊敬。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说的关于老人过寿的年龄讲究了。话说,你觉得古人说的有道理吗?你们那边老人过寿都有哪些讲究?可以留言、评论,跟大家说说你们那边的情况。

0 阅读:15

听双说情感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