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称帝的第三年终于开始大封功臣,在诸多功臣中,最为显赫的莫过于“开国六公爵”,他们分别是: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这6人中,李善长是文臣,常茂是已故名将常遇春的长子,其他4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开国名将。所以,在后世史书中,很多人都认为“明朝开国六公爵”是6个人。其实,按照《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明朝开国六公爵”实际上包含7个人。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记载:
三年,召贞就第,加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
意思是,洪武三年,在加封李文忠为曹国公的同时,也加封了李贞为曹国公。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他战功卓绝,被封为曹国公实至名归,那李贞又是谁?他为什么也被封为曹国公?
原来,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他是朱元璋的亲姐夫。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封赏诸臣的时候,就把李贞和李文忠都封为曹国公,用朱元璋的话说,这叫“父子同爵”。
在历史上,李贞可能没有他的儿子李文忠出名,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长者。本文,笔者将通过史料,来和大家分享朱元璋称帝后唯一的同辈亲戚李贞,希望读完这个人,能引发我们对他的敬意。
一、滁阳遇故人,郎舅泣无声李贞是泗州盱眙人,和朱元璋的老家濠州是邻县。当时,朱元璋的父母都是佃户,帮地主家种地。而李贞的父母有几亩地,虽然每年都有收成,但元末苛政猛于虎,李贞家人口又多(兄弟五个),交完税也只能勉强糊口。
李贞是家中长子,他性格敦厚老实,家中又有地,在当时的底层老百姓心目中,算得上是“殷实人家”。正因为如此,朱元璋的父亲才把次女许配给李贞。
根据《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记载:
先考,讳贞,姓李,世居泗州之盱眙。醇厚笃实,与先妣孝亲曹国长公主,事仁祖皇帝,能尽孝道。
由于李贞死后被朱元璋追封为陇西王,上述《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是他的儿子李文忠为李贞写的墓志铭,因此内容比较真实。墓志中说,李贞和妻子对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尊封为仁祖淳皇帝)非常孝顺。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共有四子二女,其中,朱元璋幼名重八,是家中老幺。朱元璋的二姐名叫朱佛女,她在兄弟姐妹们中排行第三。
因此,李贞虽然是朱元璋的姐夫,但他和朱元璋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李贞出生于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他比朱元璋大了25岁。所以,李贞基本上是看着朱元璋长大的。
李贞娶了朱佛女后,夫妻二人非常恩爱,《明太祖实录》记载:
长公主性至孝,未下嫁时事父母善承旨意,甚钟爱,既嫁,助贞治家,尤极勤俭,事舅姑恭顺……
朱佛女(封曹国长公主)未出嫁前对父母非常孝顺,是朱五四夫妻最疼爱的女儿。待她嫁给李贞后,帮助李贞治家,孝顺公婆,朱佛女平时生活非常简朴,和李贞的夫妻感情很好。
朱元璋年幼时,家中吃不饱饭。所有的亲戚中,只有李贞家中勉强不饿肚子。于是,朱元璋经常赤着脚跑到李贞家中蹭饭,李贞对这个小舅子也非常疼爱,有时候自己吃不饱,也要给朱元璋喂饱。因此,朱元璋对李贞非常尊敬。
朱佛女先后为李贞生了两个孩子,长子不幸夭折,只剩下次子李文忠,乳名保儿。保儿12岁时,盱眙发生瘟疫,朱佛女病逝,当时朱元璋的父母兄弟早已离世,朱元璋流浪在外,并不知道姐姐已死。
元朝至正十一年,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郭子兴很欣赏他,给他取名为朱元璋(此前一直叫朱重八),并把自己的义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第二年,朱元璋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南下定远,艰难攻克滁州,从此,朱元璋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在滁州,朱元璋迎来了李善长、邓愈等重要人物的加入,势力逐渐扩大。有一天,卫兵来禀报朱元璋,说有个叫李贞的人带着孩子前来投奔。朱元璋听到消息,立即撩袍飞奔至门口,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两个衣衫褴褛之人,细看之下,确定是姐夫李贞和外甥保儿,朱元璋忍不住眼中热泪,他抱着姐夫和外甥,泣不成声
原来,朱元璋前两个月还曾派人到盱眙打听过二姐全家的去向,得知李贞全家早已不知影踪,朱元璋还颇为担心,如今李贞带着儿子前来,朱元璋焉能不高兴?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春逝》中说:
如果我们再相见,事隔经年。我将以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是的,当多年不见的亲人突然相遇时,他们除了眼泪,便只有沉默了,因为满心的思绪,让亲人们无法发声。
二、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李贞之所以会来到滁州,是有原因的。
李贞自妻子朱佛女去世后,非常伤心,他别无他念,只想着一直在家中照顾父母和幼子。没多久,李贞的父亲也病逝了,李贞便专心侍奉母亲。
李贞的母亲脾气不好,李贞如果稍微不顺她心意,他便动辄责骂。《明太祖实录》云:
贞尝侍食,值太夫人怒投其食器于地,贞徐拾之,食如初,恭敬愈至。
意思是说,李贞曾侍奉母亲吃饭。其母因生气把饭碗扔在地上。李贞怕饭菜浪费,便弯腰捡起饭菜,直接吃了起来。吃完后,对母亲还像当初那样恭敬。
可见,李贞是一个性格敦厚,脾气温和的长子。没多久,李贞的四个弟弟要分家,李贞说:“父亲虽然去世了,但我们的母亲仍在,怎么能分家?这些田宅等母亲百年之后,我都分给你们四个,我一分都不要。”四位弟弟都感觉很惭愧。
后来,李贞的母亲去世了,李贞将薄田分给了四个弟弟。没多久,家乡遭到乱兵洗劫,李贞带着儿子保儿到淮东去避难。在淮东,他听闻滁州的义军元帅朱元璋,就是原来的朱重八。于是,李贞决定带着孩子走到滁州投奔小舅子。
《明太祖实录》记载:
久之,闻上在滁阳,乃携其幼子文忠西奔,出入乱兵中,草食露宿,几不能存活,日夜吁天,冀保完父子。逾一月,始达滁阳见上。
当时,淮东属于元朝管辖范围,而淮西诸地则被义军占领,因此,从淮东到滁州并不容易,需要穿过“两军的交战之地”。他父子二人风餐露宿,连夜奔走,靠吃野菜度日,几乎饿死。每天都祈求老天保佑他们父子。经过一个月的漫长路途,终于到达滁州见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见到李贞父子后,才知道他的二姐朱佛女早已去世,朱元璋遥祭二姐。然后,朱元璋对李贞父子非常优厚,不仅给他们分了一座宅邸,连里面的食物、器具都命人备齐了。李贞对儿子说:
“吾与汝脱离祸乱,得至于此,可谓再生矣。况又得所依恩幸之厚,其何以报?”
意思是说,咱爷俩能脱离战乱来到这里,算是再生一次了。现在又被你舅舅如此厚待,将来何以为报呢?
这一年,保儿只有16岁,他的面貌和母亲相似。有一次,朱元璋对保儿说:“我看到你,就想起了你的母亲。外甥就像儿子一样,你既然到了我这里,以后就有了依靠。”而后,朱元璋给保儿取名李文忠。
后来,朱元璋又收了沐英等养子。李文忠曾改姓朱,他不仅是朱元璋的外甥,更成了朱元璋的养子,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后来,朱元璋攻下南京(元朝叫集庆,朱元璋改为应天),他把李贞接到南京荣养。而李文忠则成了朱元璋身边最信任的两个晚辈,另一个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元朝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派猛将胡大海攻打浙南一带,张士诚趁胡大海攻打诸暨的时候派重兵围困严州,情况紧急,朱元璋麾下大将都不在身边,他心急如焚。李贞说:“保儿如同你的儿子一样,现在你有难处,应该让他为你分忧!”在此之前,李文忠虽然上过战场,但从未单独领兵,朱元璋思考再三,决定让李文忠带五千兵马驰援严州。最终,李文忠不负众望,用六天的时间打败张士诚的大军,从此成为朱元璋麾下独当一面的得力干将。
而后,李文忠在江浙一带所向披靡,成为朱元璋收复浙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大功臣。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又跟随徐达、常遇春北伐。常遇春病逝后,李文忠接替常遇春抗击北元,功勋卓著。
因此,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将李文忠列在武将第三(仅次于徐、常),封李文忠为曹国公。又因为李贞是李文忠之父,朱元璋感念李贞和二姐当年对自己的情谊,因此封李贞亦为曹国公,父子同爵,赐免死铁券。
这样一来,在明朝初年,虽然李贞没有战功,但他也列在了“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中。
宋代诗人鲍照在《与伍侍郎别》中说: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意思是说,越是贫贱时期的情谊,越不能忘。越是故交之情,越觉得亲切可敬。
朱元璋封李贞为公爵,大概亦是如此吧。
三、焜燿于三世,不敢忘本心在明朝初年,李贞的地位是超然的。李贞是朱元璋登基后唯一活着的同辈亲戚,他不仅被封为曹国公,赐免死铁券,享受超品的禄位,还拥有“敕免常朝,赞拜不名”的权利。即,李贞可以不用天天上朝,即使入宫觐见朱元璋,礼官也不能直呼李贞的姓名,而是以官职替代。
后来,李贞的孙子逐渐出生,朱元璋都视如己出。李贞的长孙李景隆、次孙李增枝都是朱元璋亲自赐名。明朝初年,有这种待遇的人,只有李贞一个。
在明朝,只有王爵才能穿五爪龙袍,但朱元璋却赐给李贞一件五爪龙袍。李贞十分惶恐,生前从不敢穿。
洪武三年,李贞被封为曹国公的时候,已经67岁,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进宫的次数越来越少,朱元璋则越来越想念李贞。为了每天都能看到李贞,朱元璋特地在皇宫内赐李贞一套房子。不仅如此,朱元璋每当忆起昔年时光,总会跑到李贞那里去,和李贞聊一聊。有时候朱元璋还戏谑道:“姐夫,我又来你家吃饭了!”仿佛小时候到姐夫家蹭饭一样。
不仅朱元璋去李贞家,就连马皇后、太子朱标等人也经常往李贞家跑,朱元璋的儿女们俨然把李贞当成家人,从不见外。
虽然朱元璋给了李贞极高的待遇,但是李贞却从不忘本。李贞在皇宫内要来一片花园,他亲自锄地播种,在院子里种起了庄稼和蔬菜。而且,身为公爵,李贞每天以农民自称。李贞常说:“一旦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
意思是,我现在虽然富贵了,但不能忘记昔日贫贱时的日子。
李贞经常给朱元璋的孩子们讲自己昔日为农民时的艰难,讲到动情处,他还会潸然落泪。
朱元璋每年都会赏赐李贞大量的锦帛,但李贞却把这些锦帛换成钱财捐给穷人。李贞穿衣从不求华丽,他习惯穿粗布衣裳,吃粗陋的饭菜。穿坏了的衣服还要缝补。
朱元璋劝他不必如此节俭。李贞说:“陛下以勤俭教化天下,我在亲戚们中年龄最长,如果奢靡起来,怎么给大家作表率呢?”
李贞在明朝一共生活了11年,他对朱元璋一直非常感恩。用他自己的话说:
“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
意思是,陛下对我们三代都有大恩,让我们李家门楣生光。大明朝的有爵世家,没有人有我这种待遇。
李贞一生忠厚辛劳,老年时能得到如此高的待遇,也算是福报了。
洪武十一年三月,李文忠护送秦王朱樉(朱元璋次子)、晋王朱棡(朱元璋三子)到封地。李贞在京城突然生病,很想念儿子。朱元璋急忙派人给李文忠送信,让后者快马加鞭回来。可等李文忠归来,已经到了六月。这时,李贞已经病重,他见李文忠回来,悲喜交加,突然说不出话了。
朱元璋听闻李贞病情加重,连忙亲自去看望李贞。《明太祖实录》记载:
上执贞手问曰:“还识朕否?”贞仰哭以对,上洒泣呜咽不能止。有顷,上还宫中,使相继问遗。至是薨,年七十有六。上震悼,辍视朝三日……
朱元璋来到李贞的床边,对李贞说:“你还认得我吗?”李贞躺在床上虽然不能说话,但却哭了起来。朱元璋也哭个不停。朱元璋回宫后,连续派人询问李贞的情况,没多久,李贞病死,享年76岁。朱元璋十分伤心,下旨辍朝三日。
李贞去世后,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亲临他的葬礼。朱元璋下旨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赐他穿五爪龙袍与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合葬。李贞葬于老家盱眙,待李贞的灵柩被送出京城时,朱元璋亲自到西城楼送别,直到送葬的人群的背影消失了,朱元璋才哭着回宫。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朱元璋对姐夫李贞的情感,绝不是作秀,而是发自肺腑的悲痛。
四、知足者富,不失其所者久李贞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当时他已经50岁,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去世,他在朱元璋的身边一共待了36年。正所谓前半生衣食不周,后半生衣食无忧。
在笔者看来,纵然李贞的前后半生有着不同的命运,但他的心态依然没有改变。他虽享受爵位,却不忘农民本色;他虽有条件钟鸣鼎食,却执着于粗茶淡饭;他虽然可以安享富贵,但却依然勤俭、节约、敦厚、恭谨。不管身处何位,李贞还是那个李贞,这便是李贞最可贵之处。
《道德经》有云:知足者富,不失其所者久。
意思是,知道满足的人,才算富有。不失本心的人,才能长久。
抛却李贞的封建公爵的身份,李贞的品质,不正是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勤俭节约、不忘初心优良品德的缩影吗?牢记初心之志,赓续优良传统,当代读史人,向李贞致敬!
生了个好儿子,出了个坏孙子。
他只不过是懂事会做人。知道朱元璋的性格。知道怎么顺着朱元璋。
这个文章写的蛮好!
50+36=76,作者数学[点赞]
仁厚长者
朱重八一直就没安好心,想要全天下真正的姓朱,没有一杂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