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支队伍,叫做中国女排。有一种精神,叫做女排精神。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的总代表。女排精神,是锐意进取、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总概括,鼓舞、激励和引领了无数中国人不断向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张冀编剧、陈可辛导演的《夺冠》,通过对袁伟民、陈忠和、郎平等数代女排人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排与时代相互激扬的赞歌。《夺冠》作为商业类型片,对于训练和比赛的完成度还原的相当充分,营造出一种沉浸式观影体验。主要角色的性格体现也到位,特别是巩俐饰演的郎平其外形神似、与内在执着,都能够让观众觉得坚毅的态度、高水平的临场反应可信,这是一个四十年始终在中国女排、世界女排在场的人。对于本片的评价,有很高的个人印象分,毕竟中国女排对于1980年代的童年印象太深刻了。
吴刚饰演的袁伟民教练,是中国女排史上最为重要的开拓者。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将科学训练与艰苦拼搏有机高效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中国三大球在世界范围内的突破(遗憾的是,迄今也只有中国女排夺得过而且十来次世界冠军),袁伟民可以说是中国体育教练员的最杰出代表。白浪(郎平女儿)饰演青年时代的郎平,与彭昱畅饰演的青年陈忠和,作为两个边缘人在国家队训练场上相遇。陪练陈忠和与郎平、张蓉芳等一起成长,从零到一是任何事业最为艰难的砥砺进程,训练、训练、训练,不打无准备之仗,是中国女排唯一的路径。郎平如何成为“铁榔头”,充分必要条件就是要对自己狠一些,不拼搏则绝对没有胜利的可能。
《夺冠》有三场重要比赛的近乎纪录片式的呈现,仅有第一场是中国女排第一次在日本夺取世界冠军。现在大银幕上回看重塑的比赛历程,与记忆中14英寸黑白电视上的画面相比,全然是簇新的冲击。中国女排首次夺冠以至于五连冠,成为1980年代中国人有关体育最为重要的集体记忆。“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女排精神,注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女排作为庞大的社会话题,激发了有关民族、国家、性别、待遇。荣誉等等的深度讨论,“中国体育阴性阳衰”的全民热议以女排为议题设置的核心要素。
当时间进入1990年代,随着上一代女排运动员的退役,国家队体制有所变化,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女排也进入了衰落期。巩俐饰演的郎平、黄渤饰演的陈忠和,也先后成为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从海外带来了新理念,陈忠和则是有着对中国女排连续而扎实的认识。郎平的第一次尝试,距离成功还有距离。2004年,陈忠和则实现了大逆转,重获奥运会冠军。2008年,他们分别带领中国队和美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上相遇。众所周知,中国队在家门口输掉了比赛。此后,《夺冠》来到了郎平再次执教中国队的历史时刻。郎平这次改革大获成功,尤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扩大国家队规模,引进全新的训练和比赛模式。以朱婷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国家队成员,纷纷饰演了当年辉煌的自己。体育片《夺冠》,充分体现了运动员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并快乐着的爽,他们无论是作为运动中的人、还是爱国行为的群体,还是共同进步的战友,情绪饱满、道路自信。《夺冠》后两场精彩激烈的比赛非常流畅,试听冲击力强烈。夺冠永无止息,女排在不断向冠军冲锋。
《夺冠》既是体育片,也是主旋律电影,本质上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故事”。在思想表达的兑现率上,介于《中国机长》与《横空出世》之间。中国女排的夺冠,既是他们的集体胜利,也有个人的特别贡献,当然也是中国时代的象征。积极向上的小我、精湛发挥的技术、浑然一体的配合,追逐更新科学训练的反馈,这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障。陈忠和与郎平四十来年的竞争与合作,是中国女排夺冠路上的传奇注解。《夺冠》对中国女排不断的改革开放的艺术表达,是对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国的修辞。对于夺冠,女排是冲锋。对于民族复兴,中国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