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9年5月8日,这是一个令无数中国人心痛的日子。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的袭击,其中年仅31岁的新闻工作者许杏虎和他的妻子朱颖永远留在了这片异国的土地。
这个来自江苏农村的年轻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紧握着钢笔,想要记录下战争最真实的报道,他用生命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二十多年已经过去,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英雄小伙,在家乡享受着何种待遇?
从农家走出的新闻战士
1968 年,许杏虎出生于江苏丹阳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彼时农村经济条件有限,村子里大多人家靠种地为生,许家也不例外,几亩薄田就是全家的生计来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但许杏虎父母深知读书是孩子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关键,即便生活艰难,也全力支持许杏虎的学业。
许杏虎从小就懂事得让人心疼,放学铃声一响,别的孩子都在外面撒欢玩耍,他却从不在外面玩耍,总是第一时间跑回家,帮着父母干农活。
虽说干农活占了不少时间,可许杏虎心里一直记着学习这头等大事。
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借着晨光,认真背诵语文课文和英语单词。
晚上,他也常常学习到很晚,凭着这股子勤奋刻苦的劲儿,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公认的好学生。
1986 年,对许杏虎来说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他迎来了高考。
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出色发挥,许杏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在填报志愿时,身边的人都劝他选热门专业,以后找工作容易,可许杏虎却有自己的想法。
他想到,随着国家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小语种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肯定能发挥大作用。
虽然塞尔维亚语相对冷门,但学好了,说不定能为国家的对外沟通出一份力。
就这样,许杏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塞尔维亚语专业。
初入职场的默默耕耘
1990 年,许杏虎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个人能力,他成功进入光明日报国际部,开启了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
刚到国际部,许杏虎就被安排担任夜班编辑,这份工作可不轻松。
每天晚上,当别人都在享受休闲时光,准备进入梦乡时,他却要准时坐在办公桌前,开始忙碌的工作,一直要忙到第二天清晨。
许杏虎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稿件,从世界各地发来的新闻素材,都得经他的手仔细筛选、编辑和校对。
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数据,他都反复斟酌,就怕出一点差错。
有一回,一篇关于国际会议的稿件里,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外交用词,他觉得不太准确,就查了好几个权威资料,还请教了部门里的资深编辑,前前后后改了好几遍,才放心通过。
许杏虎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同事们打心底里佩服,大家都夸他是个靠谱的好搭档。
在工作之余,许杏虎也没忘了提升自己。
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了国际部的骨干力量。
在光明日报工作期间,许杏虎还结识了他一生的挚爱 —— 朱颖。
两人因为工作的关系,渐渐熟悉起来。
频繁的工作交流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彼此工作的理解,也让两颗心在不知不觉间靠得更近,爱情的萌芽在无声中于他们心田生根发芽。
1998 年,经过多年的爱情长跑,许杏虎和朱颖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他们,生活幸福甜蜜,工作上也相互支持、携手并进,成为了同事们交口称赞的恩爱典范。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巨大的挑战,正悄然向他们逼近。
主动请缨,奔赴南斯拉夫战场
1998 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之中。
科索沃地区的独立问题,让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冲突不断升级,暴力流血事件频繁上演。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和平”的名义,对南斯拉夫进行军事干预。
这次“和平”干预,让南斯拉夫这片土地遭遇了巨大的灾难。
数千人在这场行动中死亡、受伤,将近100多万人被迫离开自己从小就住的家园,沦为难民。
城市里,高楼大厦被夷为平地,街道上满是残垣断壁,乡村中,农田被炸毁,庄稼无法生长,人们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此时,光明日报征调驻南斯拉夫记者,许杏虎得知消息后,内心涌起强烈的使命感。
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对领导说:“我是学塞尔维亚语的,让我去前线进行报道吧,我保证完成任务,将战争中最真实的残酷告诉大家!”
朱颖看着丈夫的坚决,也没有丝毫犹豫,向上级申请前往南斯拉夫战场。
她深知此次任务的危险性,但在爱情和对丈夫的支持面前,恐惧变得微不足道。
1998 年 7 月,许杏虎和朱颖带着简单的行李,毅然踏上了前往南斯拉夫的飞机。
抵达南斯拉夫后,眼前的景象让他们触目惊心。
城市里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街道上到处是慌乱的人群,救护车的鸣笛声此起彼伏。
许杏虎和朱颖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许杏虎不顾生命危险,深入战地现场,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每一次外出采访,他都像是在与死神赛跑,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真实的战争情况传递出去。
有一次,许杏虎得知一个村庄刚刚遭受了轰炸,他立刻带上相机,不顾危险地赶了过去。
到达村庄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不已。房屋被炸得粉碎,村民们在废墟中哭泣,寻找着亲人的尸体。
一个小女孩坐在废墟旁,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她的父母已经在轰炸中不幸遇难。
许杏虎强忍着泪水,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幕幕悲惨的场景。
他知道,这些照片和文字,将是对战争的有力控诉 。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许杏虎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新闻事业的执着,撰写了 90 多篇报道,向世界揭示了战争的真相,让更多人了解到南斯拉夫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在《亲历炮火》中,他详细记录了战争的场景和南斯拉夫人民的悲惨遭遇。
“街头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受伤的人们在痛苦地呻吟,孩子们惊恐的眼神让人心碎。北约的轰炸无情地摧毁着他们的家园,这些无辜的百姓,他们做错了什么?”
这些报道一经发表,立刻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人们纷纷对北约的暴行表示谴责,也对许杏虎的勇敢和担当竖起了大拇指。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许杏虎和朱颖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危险。
朱颖虽然不是一线记者,但她也在默默地为许杏虎提供支持和帮助。
她负责开车接送许杏虎去采访,帮忙整理资料、传送稿件,还会在许杏虎遇到困难时,给他鼓励和安慰。
北约暴行,英雄陨落异国
1999 年 5 月 8 日凌晨,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黑暗时刻。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发动了轰炸,5枚导弹精准地击中了大使馆。
刹那间,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整个大使馆瞬间被浓烟和烈火吞噬。
许杏虎和朱颖居住的房间在轰炸中未能幸免,弹片穿透了墙壁,夺走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一同遇难的,还有新华社记者邵云环。
他们本是为了报道战争、传递和平而来,却在这场毫无征兆的灾难中,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消息传来,举世震惊,中国人民更是义愤填膺。
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在和平年代,一个主权国家的大使馆竟会遭到如此野蛮的袭击。
这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侵犯,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严重践踏!
愤怒的抗议声迅速在全国各地响起,无数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悲痛。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无数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悲痛。
有人举着写有“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还我同胞,还我尊严”的牌子,声音嘶哑地呐喊着。
有人手挽手,组成人墙,表达着对北约的不满和对国家的支持,还有人在大使馆前献上鲜花,寄托着对遇难者的哀思。
在国际上,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谴责。
许多国家纷纷对北约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这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侵犯。
然而,北约却试图用 “误炸” 来掩盖他们的罪行,声称是因为使用了过时的地图,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但这种荒谬的解释,显然无法平息中国人民的愤怒,也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魂归故里,家乡的深切缅怀
1999 年 5 月 12 日,许杏虎和朱颖的骨灰在祖国人民的深切悲痛与敬意中,回到了他们的家乡江苏丹阳。
那一天,丹阳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整个城市都在为这对年轻的英雄夫妻默哀。
他们的归来,让家乡人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也让人们对他们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缅怀这两位英雄,2001 年,丹阳市委、市政府将许杏虎的故乡高甸村与周边的五龙村、北陵村、丰洛村合并,改名为杏虎村。
在杏虎村,人们为许杏虎和朱颖建立了一个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于1999年建成,占地 6000 平方米,馆内陈列着许杏虎的生平资料、照片、书信以及曾使用过的笔记本、钢笔等物品 。
这些珍贵的遗物,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的故事,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战火中坚守的身影。
在许杏虎的故居里,一切都保持着他离开时的样子。
简单的家具、摆放整齐的书籍,都承载着他曾经的生活气息。故居的墙壁上,挂着他与家人的合影,笑容灿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
如今,这里成为了人们缅怀英雄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感受英雄的精神力量。
纪念馆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瞻仰,其中不乏学生、军人、公务员以及普通民众。
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许杏虎的故事,感受他的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 。
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满了人们的感言:“学党史、忆英烈!许杏虎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勿忘历史,缅怀英雄,吾辈当自强!” 这些话语,表达了人们对许杏虎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
精神传承,杏虎村的新貌与前行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杏虎村近年来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曾经,杏虎村 70% 以上的土地属于岗坡地,是茅山老区省级贫困村,2000 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
后来,在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赵亚夫的帮助下,杏虎村因地制宜,发展起了水蜜桃种植产业。
2001 年,在赵亚夫的指导下,杏虎村村民种下了 150 亩桃树。
此后,赵亚夫与杏虎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年至少来村里 10 次,手把手地教桃农技术,遇到技术难题,村民一个电话,他第二天就会赶来。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桃树茁壮成长,2004 年进入盛果期,2005 年,桃农的效益显著提升,一亩地收入近 5000 元 。
随着 “杏虎村” 水蜜桃的名气越来越大,2006 年,村里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后来又注册了 “杏虎村” 牌商标,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 。
如今,杏虎村的水蜜桃种植面积已扩大到 1500 亩,水蜜桃成为了村民们 “甜蜜生活” 的可靠保障。
除了水蜜桃种植,杏虎村还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和林下经济。
在丰洛自然村的 100 亩果园,村里开展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通过购买诱捕器捕杀害虫、机械除草等方式减少农药用量,同时推行有机肥替代,改善土壤环境 。
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果品品质,还解决了化肥过量使用带来的土壤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此外,杏虎村利用地处丘陵山区、水蜜桃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在桃树下养鸡、养鹅,发展林下经济。
鸡吃虫和草,粪便为果树提供有机肥,鹅的粪便发酵后也成为果树的肥料,实现了零排放、无污染,一举多得 。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杏虎村的村民们始终没有忘记许杏虎的精神。
他的勇敢、敬业和爱国精神,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标杆,激励着他们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努力奋斗。
如今,走在杏虎村的土地上,处处都能感受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田野里,水蜜桃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村庄里,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是一排排崭新的房屋。
纪念馆中,前来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许杏虎的英雄事迹 。
结语
许杏虎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家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杏虎村人,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