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SUV入“华为系”,从“拒绝”到“求捆绑”,有的车企真急了

段锦讲车 2025-04-22 17:26:13

“遥想当年,恨不得把‘自研’俩字儿刻脑门儿上的车企,咋就一个个排着队往华为的怀里钻了呢?这年头,‘真香定律’这么灵验?”

说白了,车企现在对华为的态度,那叫一个180度大转弯。

想当年余承东就说了,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还有那些跨国巨头,压根儿不可能选华为,怕啥?

怕丢了“灵魂”呗!

你品,你细品,这“灵魂”到底值几个钱?

可现在呢?

“华为系”的朋友圈那是越滚越大,这背后,藏着的可是车企们在智能化浪潮下的生存焦虑和战略博弈。

焦虑啥?

焦虑掉队啊!

朱西产教授就敲响了警钟:年产量干不到200万辆的,趁早抱团取暖,不然凉凉!

这话听着扎心,但细琢磨琢磨,还真有点道理。

你看理想,卖得是更多了,但赚的银子却没跟着涨,而且,友商随便出个啥新款,都能让它抖三抖。

这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的。

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找个大腿抱抱。

华为这颗大树,技术硬、名气大,靠着它,说不定就能弯道超车。

车企们纷纷放下身段,和华为搞起了“竞合”。

那么,问题来了,华为和车企到底是怎么“搞”的呢?

总共有三种模式:零部件供应、Huawei Inside(HI)和智选车模式。

要说最成功的,还得是赛力斯。

和华为深度绑定,直接原地起飞,成了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这数据,简直亮瞎眼!

广汽传祺也坐不住了,赶紧推出向往S9,搭载华为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和鸿蒙座舱,生怕错过了这趟“智能快车”。

这华为的“朋友圈”可不是白进的,华为自己也在不断升级。

最近,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就来了个人事调整,余承东还是老大,又加了个王军当总裁,这架势,是要火力全开啊!

还有长安汽车,直接和华为成立了新公司,这是要深度融合的节奏。

这“甜蜜的合作”背后,也有一些小插曲。

就拿智界S7来说,作为奇瑞和华为智选车模式下的首款车型,上市初期就遭遇了交付延期,这问题,那问题,说白了就是供应链和生产协调上没搞利索。

这也给其他车企提了个醒,合作有风险,入坑需谨慎啊!

也有一些车企,铁了心要搞全栈自研。

像小鹏、小米,砸钱搞研发,恨不得把所有核心技术都攥在自己手里。

这种精神,值得respect!

但这条路不好走,烧钱不说,还得面临市场响应滞后的风险。

比亚迪就显得务实多了,先保证规模化量产和成本控制,等把市场盘子做大了,再慢慢把智驾功能往下沉。

这招,稳!

还有北汽蓝谷,和华为合作很久了,虽然极狐阿尔法S HI版没能一炮而红,但人家没放弃,一直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这种坚持,也值得点赞!

话说回来,和华为合作,也不是啥都能高枕无忧。

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益分配。

到底是硬件厂商多拿,还是软件赋能的供应商多拿?

这事儿,能吵翻天。

更重要的是,要警惕变成“代工厂”。别到时候,技术没学到,反倒成了给别人打工的。

就在小米汽车发布之后,蔚来、小鹏、理想这些老牌新势力的股价,都跟着抖了三抖,这说明啥?

说明竞争太激烈了!

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所以啊,未来的汽车行业,合作是趋势,但技术才是王道。

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笑到最后。

话说回来,车企们争先恐后加入“华为系”,就像一群在寒冬里瑟瑟发抖的人,看到了一个火炉,赶紧凑上去取暖。

但取暖的也得小心别被烫着。

核心技术才是自己的棉袄,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

0 阅读:6

段锦讲车

简介:分享汽车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