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县发生的“男子性侵初中女生致其怀孕不予立案”案件引发广泛关注。2022年1月,未满14岁的初中女生杜雨(化名)与成年男子谭某星(网恋对象)发生性关系后怀孕,后因流产手术大出血导致子宫切除、双侧卵巢萎缩及多处伤残。经DNA鉴定,谭某星为胎儿生物学父亲。杜雨此前还曾遭五名未成年人轮奸,施暴者已被判刑4至8年。但泗县警方以“杜雨自愿”及“谭某星不明知年龄”为由终止侦查,未予立案。家属申诉三年后,2025年3月,泗县检察院受理立案监督申请,案件进入审查阶段。
法律适用与年龄认定争议
根据《刑法》第236条,与未满14周岁幼女发生性关系,无论是否自愿均构成强奸罪。但警方认为需证明行为人“明知”对方年龄。谭某星自称“不知情”,而法律界指出,杜雨作为初中生,其就读学校、社交关系等生活场景可能暴露年龄特征,行为人应尽合理注意义务。最高法院2013年批复明确,若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未满14岁且双方自愿,可不认定为犯罪,但2023年司法解释要求结合被害人身体发育、言谈举止等综合判断“明知”。
程序与证据争议警方引用已修正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3条作为终止侦查依据,被指程序瑕疵。律师认为,举证责任应倒置,需行为人证明“确实无法知晓”年龄,而非由被害人自证。此外,五名未成年施暴者均知晓杜雨年龄,谭某星作为成年人“不知情”的辩解被质疑不合常理。
受害者权益与社会影响杜雨身心遭受重创,舆论普遍认为“自愿”理由违背法律对幼女的绝对保护原则,性同意年龄设为14岁过低,呼吁提高至16岁。公众担忧此案处理可能形成司法漏洞,纵容侵害未成年人行为。
司法进展与社会反思检察机关介入:泗县检察院受理立案监督后,需重新评估“明知”认定标准及程序合法性,类似案例(如甘肃临夏12岁女孩案)显示检察机关介入可能推动案件重新定性。
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江苏等地推行的医疗机构强制报告制度(发现未满14岁妊娠自动预警)未在本案中触发,暴露执行漏洞。
立法与教育呼吁:舆论呼吁加强性教育、严惩性侵犯罪,避免法律成为施暴者脱罪工具,同时建议增设“特殊职责人员性侵罪”等条款。
类似案例对比山东10岁女孩案:施暴者明知年龄仍作案,被判12年。
河北廊坊武校教练案:15岁女生被教练性侵,因证据不足未被起诉,反映“明知”认定困境。
此案折射出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复杂性与争议性,最终结果将影响未来同类案件的法律适用与公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