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传
3月6日上午11时23分,位于屏东县恒春镇的台湾第三核能发电厂(核三厂)突发火警,现场冒出大量黑烟,引发周边居民的恐慌和不满。尽管火势在短时间内被控制,未造成人员伤亡,且未对核反应堆和辐射安全产生影响,但台电公司在事件中的应对措施,特别是未能及时通报和疏散附近居民,暴露了核安全管理中的严重疏漏。

根据屏东县消防局的初步调查,火警发生在核三厂内废弃空压机厂房后方的两座冷却水塔。疑似现场施工人员在切割废弃铁材时操作不慎,引燃冷却水塔,导致火灾发生。接到报警后,消防部门迅速出动12辆消防车和21名消防员前往现场,并于11时34分控制火势,11时50分将火势完全扑灭。台电公司表示,火灾未对发电及炉心安全造成影响,辐射亦无外泄疑虑。然而,火警发生后,核三厂并未在第一时间向周边居民通报火情,导致信息不对称,引发居民恐慌。恒春镇代主席赵记明在得知火警后,立即前往核三厂了解情况。他对核三厂未及时通知居民表示强烈不满,质问厂方:“你们有第一时间通知里民要疏散吗?”赵记明的愤怒反映了当地居民对核三厂信息透明度和安全管理的质疑。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厂方拒绝让其进入了解情况后,赵记明怒不可遏,直接驾车冲撞核三厂大门,以此表达抗议。
屏东县政府对核三厂未及时通报火警表示关切,指出其行为已违反相关规定。根据规定,核三厂在发生火警等紧急事件时,应立即通报相关部门和周边居民,以确保公众安全。县政府表示,将对台电公司处以最高10万元新台币的罚款,并要求其检讨改进,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台电则表示,该起事件发生后约10分钟,于11时35分由厂内消防队成功灭火,未影响供电及核能安全,未对厂外环境与民众安全造成影响。但这一回应显然无法让外界信服,尤其是对于那些直到看到社交媒体上消息才得知事故发生的民众而言,台电的解释更显得苍白无力。

核电厂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台湾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台湾地区现有三座核电厂,其中核一厂和核二厂已停机退役,核三厂仍在运行,但过去也曾多次发生事故。此次火警虽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暴露出台电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管理漏洞,也再次引发社会对台湾核电安全的忧虑。民进党当局近年来大力推动能源转型,逐步减少对核能的依赖,但核电作为台湾供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核三厂此次火警事件,无论是事故原因、应变措施还是信息通报,都显示出台电在管理上的松散和缺乏透明度。
台电在核三厂事件中的表现令人失望,暴露出管理层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迟钝,以及对居民安全和知情权的漠视。事故发生后,台电未能在第一时间主动向公众通报,反而试图用“火势已控制”的话术掩盖问题,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加深了不信任感。更令人担忧的是,台湾的核电设施已经运行多年,设备老旧,而官方的监管机制却明显跟不上实际需求。如果连一场小型火警都无法做到迅速、透明地处理,那么面对更严重的核安全事故时,台电是否有能力保障台湾民众的安全?这才是最需要深思的问题。

这次火警事件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民众和专家纷纷要求台电加强安全管理,提升紧急应变能力,并落实信息透明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核电设施的监管力度,确保事故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准确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恐慌。台湾的核电议题一直充满争议,而核三厂的火警事件,无疑再次加深了社会对核电安全的疑虑。在可再生能源尚未完全取代核能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核电厂的安全运行,如何让民众在事故发生时及时获得信息,是政府和台电必须正视的问题。
台湾的能源政策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何在确保供电稳定的同时,保障核电安全,将是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如果连一场小型火警都能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弹,那么可以预见,未来关于核电存废的讨论将更加激烈。台电的管理能力和信息透明度已经成为社会信任的重要考验,如果不尽快采取改进措施,恐怕台湾核电的未来将更加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