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指出:经常焦虑的人,都有一个不太健康的习惯

妞妞谈情感 2025-02-14 06:22:4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焦虑可以说是我们迈向成功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它具体的表现有很多,但无论哪种,对于我们的情绪状态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比如说,当你将要迎接一个新的工作挑战,而你害怕自己无法胜任,于是辗转难眠。

再比如说你与自己的女朋友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你害怕她是不是不再喜欢自己了。

这些都是典型的焦虑现象。

而当你一旦陷入焦虑状态,就会自己与自己内耗。

轻则影响你的生活质量,重则患上抑郁症。

心理学家指出,经常陷入焦虑状态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不太健康的习惯。

焦虑的本质是过度思考

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预演”未来,比如原始人会提前思考哪里有危险、怎么捕猎。

但现代人却把这种能力用过了头,总在反复琢磨“万一失败怎么办”“如果出错了该如何收场”。这种对未知的过度揣测,就像在脑海里搭起一座空中楼阁,明明没有根基,却让人深陷其中。

心理学家指出,焦虑的本质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们想得太多,把未来还没发生的“可能”当成了“必然”。

有人白天信心满满,一到深夜就陷入自我怀疑:“方案真的没问题吗?”“领导会不会不满意?”越想越细节,越细节越焦虑。

这就像站在岔路口,不断纠结每条路的尽头是鲜花还是荆棘,却忘了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过度思考会让人沉浸在虚拟的困境中,反而耗尽了行动的勇气。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机器,过度思考会让它过热死机。

适当关掉“未来模式”,把注意力拉回眼前的一顿饭、一次散步、一场对话,反而能打破焦虑的循环。

毕竟,生活不是靠想象撑起来的,而是靠每一个踏实的“现在”。

如何走出焦虑状态

对抗焦虑有三个具体可行的方法:

第一个是训练思维方式。

碰到突发状况时,先暂停自动产生的负面念头。

比如收到领导未回复的消息,强制自己列举至少三个中性原因:可能在开会、手机没电、需要时间考虑。

当你这样去想的时候,心中的家焦虑就会减轻许多。

第二步是执行五分钟法则。

任何引发焦虑的事情,在产生担忧后五分钟内必须开始行动。

例如担心工作汇报不理想,立即打开PPT修改细节;

对体检结果不安,马上预约复查挂号。

每个工作日设置三个定点行动时间:

上午十点查收邮件后处理最棘手事项,下午两点集中回复消息,下班前半小时整理明日待办清单。

坚持四周以上,被动焦虑状态会减少四成。

第三个是搭建快乐账本。

准备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每天记录五次微笑瞬间。

早饭吃到爱吃的烧饼油条记一颗星,午休听完两首歌记一颗星,通勤路上阳光晒在手上记一颗星。

每周统计星星数量,数量上升保持原有模式,下降则调整作息内容。

我们要记住一件事,焦虑的反面从来不是乐观,而是具体。

当你发现自己又开始纠结时,试着问两个问题:

第一,这件事现在能解决吗?

第二,我能做的最小行动是什么?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告诉自己:“等事情来了再说”;

如果是肯定的,就立刻去做哪怕一小步。

比如担心工作进度,不如先列个计划表;害怕健康问题,不如明天就去体检。

——THE END——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经常感觉紧张、焦虑?两方面标准判断心理状态是否有异常→

0 阅读:4

妞妞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