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韵与骑兵崛起之基】
“广袤沙漠中孤烟笔直升起,悠悠长河上落日圆圆挂着。”
盛唐时期,大诗人多得像繁星一样,不断涌现,那是个无比辉煌的时代。流传下来的唐诗多得数都数不清,有关的综艺节目办了八年,每年还都能有新东西,能挖出不少新鲜知识呢。边塞诗在唐诗里可是特别重要又很有魅力的一种。就算你玩飞花令不咋地,那“琵琶美酒夜光杯”这豪迈的诗句,你肯定是知道的。盛唐时边塞诗能这么流行可不是碰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不光用艺术的办法形象地呈现了盛唐的样子,还从旁边的角度深入说明了边塞诗流行的时代情况。那时候,文人都特别想去边疆,想要建立功业。这些去边疆的诗人,和大宋时期那些纯粹的文人完全不一样。他们不但写了好多珍贵的好诗,还是盛唐时保卫边境平安的重要力量,是一群有文化、有信仰、有骨气的热血之人。
今天咱们一块儿走进《长安三万里》呈现的那个时代,好好琢磨一下盛唐时期骑兵的秘密。说到在边境驻守的大诗人,岑参那是肯定得提的。岑参和《长安三万里》的主角高适齐名,一块儿被称作“高岑”。他两次去塞外,在安西和北庭干活,给西域名将高仙芝与封常青效力,还写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流传千古的好诗。新疆吐鲁番市古墓群出土过西州、二州一些驿站、宾馆的马料收支账目,这清楚地体现了岑参在军队里的工作情况。岑参可不是单独的一个,当时有好多文人去了边塞,他们留下来的大量文献资料,对现在研究考证盛唐骑兵的作战方法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
盛唐时的唐朝军队和初唐的相比,差别特别明显,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不同就在战马上。在这个时期,唐帝国大力从中亚地区引进好多优质马种,就算把这些马种放到同时代的欧洲或者西亚,那也是相当好的。它们的引进让唐朝战马的总体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汉武帝特别看重的汗血大宛马,这时候竟然变成了大唐的官马。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对这些战马超迈遒劲的雄姿赞不绝口。有了这些爆发力强、负重能力好且速度出色的战马,骑兵就能穿上更厚重、防护更完备的铁制铠甲,手持长骑矛槊,进行更专业、更凌厉的骑兵冲击作战。在长途奔袭和追击作战时,能充分确保骑兵的卓越机动性。在关键必要时刻,这些好战马还能披挂具装,让人和马都被铠甲包裹,成为具装重骑兵参战。
【作战对手变迁与骑兵转型】
李世民即位后,唐朝在对外战争里,多数对手是突厥之类的游牧民族。那时候的战场常常是广阔无边的草原,在这种作战环境下,骑兵的机动性比起冲阵能力要更加关键。所以,唐朝的骑兵多数是突骑兵,那种人马都披甲的重骑兵很少去猛冲敌阵。在西域中北部的作战中,我们更多见到的是以人穿重铠、马不披甲的精锐骑兵作为核心力量,去完成各种作战任务。
然而在开元盛世时,唐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变成了吐蕃军队。吐蕃帝国是唐朝长期以来的强大劲敌,其军队装备很是精良,丝毫不差。和缺少精锐步兵的游牧民族不一样,吐蕃的重步兵是非常厉害的对手,他们战斗意志很强,通常还都有自己的马匹,各方面的配备不比西域唐军远征军中的重步兵差。而且在武器上,吐蕃重步兵的长枪比唐军的还长,每个人都背着长剑,装备好且意志强。不仅这样,吐蕃还有成规模的具装骑兵。虽说之前的突骑兵难以再靠机动性取得决定性优势了,可优良的马种让具装骑兵成功解决了灵活性不够的问题,所以,能穿着坚固铠甲、冲破坚固阵势的重骑兵就又成了唐朝的王牌骑兵部队。
伴随这一转变,部队里人马都装备铠甲的骑兵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与此相应,唐军的战术和初唐时相比,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在《全唐文》里,对天宝年间和吐蕃打仗的过程有详尽的记录,清楚地呈现出那时各种不同装备的唐军骑兵之间极为精细的作战协作模式。
公元 742 年,河西节度使王锤呈报打败了吐蕃鱼海及游奕等军队。王垂幕府的长书记樊恒,凭借自己亲身经历的独特角度,把整个战役的经过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记载,写就了一篇《河西破波贼录部》。和那些在朝堂上坐着、对军事了解不深的官员不同,直接参加战争的樊恒所写的记述既实在又出色。他的记录详细到把唐军各个骑兵分队指挥官的名字都逐个列了出来,还特别生动且贴近实际地刻画了真实的战争场景。尤为关键的是,他还精心地阐述了唐军中各类骑兵,像重型铁甲骑兵、中型骑兵、轻型游骑兵以及西域辅助骑兵相互之间协同作战的状况。
在战史的记载里,樊衡对唐军骑兵做出了“铁骑”、“骑”、“游兵”这样的区分,差不多就能确定它们是不一样的骑兵兵种。“铁骑”说的是装甲特别厚重的重骑兵,很有可能是人跟马都装备铁甲的那种。“骑”指的是普通的骑兵,从唐军普遍的披甲情况和作战的方式来看,应该是士兵也穿铠甲,主要任务是进行冲击作战,不过马是不披铠甲的快速重骑兵。而“游骑”呢,就是机动能力最强的,基本上不穿盔甲或者只穿轻型盔甲,主要武器是弓箭的骑兵。
在唐代,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配合重骑兵作战。在战斗时,先锋李守义带着一千名铁甲重骑兵,从吐蕃骑兵队列的正前方猛冲过去,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把整个吐蕃骑兵的阵型给穿透、割裂了,“穿过敌阵,斩敌首级列于阵前”。这一千人可以说是唐军骑兵里装甲最结实的重骑兵,他们用的战术是典型的重骑兵突击,没什么花样,就是特别直接、简单又粗暴的暴力冲锋,就跟之前视频讲的一样,这是一种能把敌军完全压垮的强大战术,而这次锐不可当的冲锋,也是这场战斗的关键之处。其他骑兵的行动都是为了配合这次冲锋来进行的。
【骑兵协同:多兵种的默契配合】
唐将张仁贤带领的游兵出动了,这些或是不披甲,或是披轻甲的轻骑兵,以分散的阵形,对溃败的吐蕃骑兵进行追击,“从中午开始追击,斩杀了两千多人”。四千对两千,并没出现像网络段子里那种尴尬情况,不管怎么打,都不是像八十万对六十万那种虚张声势地说“优势在我”,而是实实在在地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打个歼灭战也许不算稀奇,可五队骑兵协同作战,把吐蕃两千人的骑兵部队差不多都变成了战功,这毫无疑问是非常新颖且引人注目的。从这就能看出,天宝年间的骑兵已经采用了专业化的分工模式。
铁甲重骑兵主打关键一击,快速重骑兵负责配合支援,轻型骑兵负责游击袭扰。这几种骑兵分工明确,协作严谨,既不像突厥那样混合编制作战,也不像波斯萨珊那样只是一味地大规模猛冲。和太宗时期的骑兵组合相较,差别很大。碰上“前队都战死了,后队才前进”,队列稳固且士兵身披重铠的吐蕃军队,人马都披甲、装备精良去冲击坚固阵势的重骑兵,在这个时候比起太宗时期具有更高的地位。
曾经被称作“后勤押镖队”的,现在已经变成了作战的主要力量。说到底,就像有句名言讲的那样:骑兵不分高低贵贱。初唐的时候突骑兵是主要力量,盛唐的时候具装骑兵是主要力量,这都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作战环境和敌人。这两个时期骑兵的作战方式都清楚地显示,只有分工合作、互相配合着打仗,才能获得最了不起的战果。在咱们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哪种兵种是绝对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只有那些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武器装备以及战略战术的军队,才能够一直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