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古诗词,抒写人生感怀,描绘了内心深处的迷惘心情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2-18 06:01:25

一场春雨,不知又凋零了多少枯叶和残花;一缕阳光,轻柔地洒落窗前,令人仿佛可以听到时光流淌的声音。

春日午后,沐浴在一片暖阳之中,慵懒地陷入春睡之中,梦中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再也不必过问生活的琐碎,瞬间便显得如此宁静与安适。

春日的暖意仿佛一层薄纱,轻轻覆在身上,思绪也慢慢飘远,仿佛被温柔的春风牵引,时而徜徉在花海之中,时而穿行于幽静的竹林,很快又来到一片松软的草地,周围开满了艳丽的百花,令人流连忘返。

古代很多雅士也经常在诗行里描写春睡,文采斐然,构思新颖,令人陶醉其中。下面分享两首有关春睡的古诗词,抒写人生感怀,描绘了内心深处的迷惘心情。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北宋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晏殊是北宋宰相才子,他自幼聪慧,仕途虽有起伏,却深受后世崇敬。晏殊的词作多为小令,风格含蓄婉丽,有《珠玉集》传世,其中很多名句蕴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广为流传。这首词描绘春日景色,并抒写了才子春睡醒来时的感受。

上阕起首两句中,作者以“六曲阑干”和“碧树”为背景,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美丽的春日画卷。杨柳在轻风的吹拂下,如黄金枝条一般舒展,仿佛在展示着春天的魅力。一个“偎”字下得巧妙,表达了阑干与碧树的亲密相依,也暗示出主人内心的一份柔情。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通过“钿筝、玉柱”的意象,暗示出人物的情感。钿筝移动、玉柱变换,仿佛正弹奏出一曲春日旋律。“穿帘海燕双飞去”,则进一步以双飞燕子的欢快、轻盈动作,衬托词人满腹的怅惘。

下阕换头进一步描绘春天景象,游丝飘渺、落絮纷飞,红杏在细雨中盛开,这些仿佛色彩鲜明的丝线,共同编织了一块春天璀璨的画布。“满眼”二字,刻画了春景的繁盛与绚烂,又委婉地道出词人内心的纷乱。

最后,莺鸟的乱语唤醒了浓睡中的词人。“惊残”二字,传达出梦醒后的迷失境况,尽显一份失落。全文以春景为背景,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柔情和期盼,也抒发了作者对短暂人生宛如梦境的感悟。

春睡

南宋 朱淑真

午窗春睡足,推枕起来时。

瘦怯罗衣褪,慵妆鬓影垂。

旧愁消不尽,新恨忽相随。

有蝶传魂梦,无鸿寄别离。

朱淑真出身于仕宦之家,她工诗词,通音律,由于婚姻不幸,情感多寄托于诗词创作。她的诗词作品多抒写闺怨、感怀,婉约清丽。她的《断肠集》口耳相传,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一个春日的午后,一位闺妇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推开枕头,准备起床。此时梦境里的美好场景依然记忆犹新,而眼前的闺房却没有丝毫改变。梦中的欢愉、舒爽,与现实的苦闷、孤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女主恨不能冲出樊笼,寻觅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瘦怯罗衣褪,慵妆鬓影垂”,这一联通过外貌和动作的刻画,展现出罗衣宽松、身形瘦弱的可怜模样;妆容慵懒,鬓发低垂,也透露出一种无精打采的神态,更表明其内心的脆弱和无助。

“旧愁消不尽,新恨忽相随”,颈联直抒胸臆,往日忧愁尚未消散,新的恨意又悄然来袭,愁恨交织,令她难以释怀。结尾以象征手法,深化了女主的愁情。蝴蝶虽能传梦,无法给她慰藉;鸿雁可以传书,却不能让她与情郎团聚。可见,女主既向往美好梦境,又悲伤梦醒后反而陷入更深的愁苦之中。

诗人内心的悲愁如同深秋时的一片落叶,轻落在心湖之上,激起一圈圈涟漪。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她辗转难眠,想起孑然一身的凄苦,便会失声痛哭。这不是繁华落尽后的孤寂,而是难觅知音的凄楚,诗人只能记录于诗行,期待后人可以理解!

0 阅读:33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