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09-27 21:19:07

的确,有这个说法。这样说的,还不是一般人。

比如,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魏斐德,被称作“著名中国学家”,在美欧学界名头十分了得,他就这样认为。

魏斐德不是华人,也不是亚裔,只是取了个汉语名字。他有若干很著名的著作,包括《洪业:清朝开国史》在内。

其第一章,《努尔哈赤之死与皇太极之议和》一节写道——1626年2月19日,金军将宁远团团包围,第二天便发起攻击。袁崇焕有意放弃外城,将敌人放入“红夷”大炮及矢石、燃油的射程之内。但努尔哈赤仍奋力攻城。战斗持续了6天,明军的顽强抵抗使金军遭受重大伤亡。努尔哈赤也中炮负伤,被迫率众撤回。七个月后,即1926年9月30日,这位后金大汗伤重而死。

魏斐德在“注”中讲,以上说法,据《清太宗实录》。

“清太宗”,是皇太极。努尔哈赤为“清太祖”。

对魏斐德这一说法,中国史学界很少有人赞同,大约与《清太祖实录》中查不到相关记载支持此说有关。

然《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有以下的明确记载——

(七月)癸巳(二十三日),上不豫,幸清河坐汤。八月庚子朔,丙午(初七日),上大渐,欲还京,乘舟顺太子河而下。使人召大妃来迎,入浑河。大妃至,泝流至囗鸡堡,距沈阳城四十里。庚戌(十一日),未刻,上崩。在位凡十一年,年有六十有八。

这段记载里,没说努尔哈赤有没有受炮击之伤不愈而亡,也没说是因为其他原因故去。只是说,农历七月底,他曾经感觉身体不适,于是去泡温泉;到八月初七,感觉好了许多,于是坐船回沈阳,到十一日,离城仅剩四十里时,就没了。

不过,从明军将领掌握的情报看,努尔哈赤是“背疽恶发”而亡。

“东江疏报”称——

(耿仲明)八月初二日,急归报臣:老奴背生恶疮,带兵三千,见在咸宁堡狗儿岭汤泉洗疮……。

这就与《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所载对上了——七月底努尔哈赤身体不适去泡温泉,八月二日明军已掌握他所带兵员、所去之地,是为背生恶疮而去“汤泉洗疮”。可见,明军情报系统及效率还蛮厉害。

努尔哈赤亡故,明军亦立即知晓。明辽东督师王之臣、辽东巡抚袁崇焕即刻疏报——

奴酋死于沈阳,四子与长子争继未定。

随后,王、袁二人又疏报了努尔哈赤死因和死亡日期——

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

这个日期,不很准确,当为八月十一日。但对死因说的已很明确。据此,中国大多数学者,持努尔哈赤“背疽恶发”而亡观点。

当然,亦有持努尔哈赤因抑郁而亡观点之人。

其所据,依然是《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天启六年,或曰天命十一年三月三日记载努尔哈赤引咎之语——

吾思虑之事甚多,意者朕心倦惰而不留心于治道欤?国势安危民情甘苦而不省察欤?功勋正直之人有所颠倒欤?再虑君子嗣中果有效吾尽心为国者否?大臣等果俱勤谨于政事否?

努尔哈赤这段话,又与前述王之臣、袁崇焕疏报所言“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相印证了。

如此看,抑郁可能是前因,背疽是后症,二者叠加,以至于其七月底“不豫”,遂有“幸清河坐汤”之行。待八月初七“大渐,欲还京”,不成想疽毒再次迸发,八月十一日便不治而亡了。

或曰,努尔哈赤天启六年正月宁远大败,他本人也确实受伤。

这里插上一句,魏斐德所言1626年2月努尔哈赤宁远受挫,以及当年9月亡故,都是按照“公历”时间说的。

努尔哈赤作战勇猛,往往靠前指挥,宁远一战中,被“红夷”炮火所伤不是没有可能。但即便如此,他所受之伤应该不十分严重。因为退兵之后,努尔哈赤便迁怒于蒙古,大举征伐。

他以背弃“若征明与之同征,和则与之同和”盟誓为由,于当年四月初四,亲率大军西渡辽河,前锋军射死蒙古喀尔喀巴林部叶赫巴国鲁幼子囊努克。四个贝勒等又率兵进击西拉木伦河,取得大胜。

对此,袁崇焕亦有疏报——

臣见奴儿哈赤,自宁远败后,平昔之力压势制者,保不生携二之心?其含愤蓄怒,思患预防,而急于一逞者,其心也。然攻其焚弃。丧失殆尽,非一蹴可成,而锦、右一带烧残,无可掠之野,其不能遽举者势也。故心急而力不足赴,且阳为渡河向西,以懈粆花。粆花果堕其彀中不备,奴得尽驱其众。彼又借攻粆之威,以安其部落之心,且劫黄毛达子哈儿慎为用。

五月二十一日,蒙古科尔沁奥巴贝勒到沈阳,努尔哈赤曾出城十里升帐迎接。

四月出征,五月迎客。努尔哈赤即便一月兵败受伤,伤势不很重是一定的。而且,他患背疽,亦应在这之后。

一般认为,“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一说,出于朝鲜人李星龄所著《春坡堂日月录》。

书中说,朝鲜译官韩瑗出使明朝,与袁崇焕结识,听袁说到宁远一战中炸伤了努尔哈赤。

中国学者已有专著做过考证,认为此说不可信,不再赘述。



0 阅读:2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