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吼后的2种反应,说明正变成“讨好型人格”,家长别炫耀了

布谷妈妈 2025-01-26 21:37:03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布谷妈逛超市时,看到一个小男孩,他不小心碰掉了一包零食。

妈妈立刻皱起眉头,声音严厉地吼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就知道给我添麻烦!”

小男孩怔了一下,赶紧蹲下去捡起零食,一边低声说:“妈妈,对不起。”

而他妈妈则还在气头上:“你还知道错啊,快点收拾干净!”

男孩乖乖地收拾好,默默地跟上在气头上的妈妈。

这个孩子确实很“乖”,但乖的背后,却让人心疼。

我们知道,很多孩子在被吼的时候,往往会顶嘴,或者哭闹,总之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

那为什么这个男孩在被吼后,表现得这么乖巧呢?这种懂事的表现,真的那么好吗?

孩子被吼后的2种反应,说明正变成“讨好型人格”,家长别炫耀了。

一:被吼后立刻道歉,过分自责

有些孩子在被吼后,会迅速道歉,甚至把所有错误归咎于自己。

他们会一遍遍地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哪怕事情并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也会条件反射般地承担。

这种反应看似懂事,实则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他们害怕父母生气,害怕因为自己的错误失去父母的爱,于是用“道歉”的方式来缓和矛盾。

童年时期经常被忽视、被挑剔和指责,长大后往往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们认为只有用讨好的方式,才能获取父母的关注和爱。

同事家女孩琪琪就是这样。

同事是个脾气火爆的人,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她大吼。

有一次,琪琪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了地上,她妈妈大声吼她:“你怎么这么笨!”

琪琪吓得连忙说:“对不起,妈妈,都是我的错,我马上擦干净!”

那一刻,琪琪的反应让人心疼。

她的道歉,并不是因为真正意识到了错误,而是试图通过自责,来换取妈妈的消气。

我们不妨在孩子犯错时,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比如,看到孩子不小心洒了牛奶,我们可以蹲下来对他说:“别担心,我们一起来擦干净。下次注意点就好了。”

这样不仅能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还能让他们正确看待错误,而不是过度自责。

此外,教会孩子正确看待错误也很重要。让孩子明白,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不需要因此全盘否定自己。

当孩子表现出不安时,我们需要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小心的时候,你做得很好,愿意自己擦干净。”

二:被吼后过度乖巧,极力取悦父母

另一种常见的反应是,孩子在被吼后变得格外“乖巧”,努力讨好父母,以此避免再次挨骂。

他们会特别留意父母的脸色,事事小心翼翼,甚至主动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记得有一次,布谷妈去朋友家做客。

她家7岁的儿子洋洋,因为玩耍时打翻了水杯被吼了一顿。

之后,洋洋表现得特别“乖”:主动帮妈妈整理桌子,还不停地问妈妈需不需要帮忙,甚至连一句开玩笑的话都不敢说。

朋友笑着对我说:“你看这孩子多懂事,根本不用操心。”

但布谷妈却从洋洋的眼神中,看到了小心翼翼的试探,那是一种害怕再次触怒父母的紧张感。

这样的孩子,表面上看是父母的“骄傲”,但实际上,他们很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失去自我。

他们习惯性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他人,以避免冲突或获得认可。

我们可以通过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来帮助他们走出这种状态。

比如,当孩子因为怕犯错而表现过度乖巧时,可以主动对他们说:“洋洋,你不用这么紧张,刚才的事情爸爸妈妈已经不介意了。只要下次注意就好,没关系的。”

同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

我们可以问孩子:“刚才是不是有点害怕?你可以告诉我们哦,爸爸妈妈不会因为这件事不高兴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感受是被接纳的,犯错并不会影响父母对他们的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期处于“讨好型”的状态,可能会带来以下几种隐患:

●过度压抑自我:他们习惯性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不敢拒绝:害怕冲突或被否定,总是顺从他人。

●依赖外界认可: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完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缺乏内在的自信。

这些隐患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可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感到压抑和迷茫。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妨试着放下怒气,用耐心和爱心与他们沟通。

告诉他们,父母爱的是他们本来的样子,而不是那些取悦他人的“乖”。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0 阅读:94

布谷妈妈

简介: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