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没安全感,父母还以为孩子“情商高”

布谷妈妈 2025-01-25 20:42:53

我身边有一个女孩,从小就很懂事。

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工作很忙,对她的关心总是匆匆而过。

尽管如此,女孩很少哭闹,也从不要求父母买玩具、陪她玩。

相反,她总是帮忙做家务,还主动关心父母的工作情绪,见到父母累了,会乖巧地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自己玩就好。”

长大后的女孩,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显得“八面玲珑”。

同学之间闹矛盾时,她会主动调解;朋友有什么需求,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即便自己感到委屈,也常常忍着不说,害怕别人不开心。

老师和朋友们都夸她情商高,说她“特别会做人”。

但实际上,她内心却常感到孤独和压抑。

她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别人会因为她的“不完美”而疏远她。

一次,朋友无意中提到她太“好说话”,她情绪崩溃了,哭着说:“其实我不是想对每个人都好,但如果不这样,别人可能会讨厌我。”

从小到大,大家都说她情商高,但却不知道,她其实是“缺爱、没安全感”。

而孩子的以下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没安全感,父母还以为孩子“情商高”。

一:总是主动让步,什么都说“没关系”

“我随便。”

“你先来。”

“没事,我不重要。”

如果孩子经常说这样的话,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他在考虑别人,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他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他害怕冲突,害怕自己的坚持会引发争吵,于是选择一退再退,用让步换取周围的和谐。

心理学家指出,习惯性让步的孩子,内心往往有一种对被接纳的渴望。

他们把“让别人满意”,当成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而这种行为,可能源于父母对他们的过高要求,或者家庭环境中,缺乏对孩子自我意愿的尊重。

我们该怎么做?

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当孩子说“都可以”时,试着问他:“你心里其实是怎么想的?”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告诉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会影响你对他的爱,也不会让别人讨厌他。

二:不主动求助,喜欢自己扛所有问题

有些孩子遇到困难时,从不主动找大人帮忙,而是选择默默承受。

比如,作业不会做时,自己偷偷翻参考书;被同学欺负也不告诉老师或家长。

父母可能会因此觉得孩子很独立,但这种“独立”背后,很可能是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不重要,甚至害怕被拒绝。

邻居家的小女孩雯雯就是这样。

有一次她发烧到39度,却还坚持自己起床上学。

她妈妈后来才发现,问她为什么不早点说,雯雯小声说:“我怕你们忙,没时间管我。”

孩子的这种行为,往往源于父母平时忽略了对他们情感和需求的关注,或者在无意间让他们觉得“求助是一种麻烦”。

我们该怎么做?

让孩子知道他的需求被重视: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回应,哪怕是小事。

创造表达需求的安全环境:告诉孩子:“有问题随时说,爸爸妈妈会第一时间帮助你。”

三:过于讨好别人,总想当“和事佬”

有些孩子总是在人群中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

他们会主动调解矛盾,甚至在争执中主动承担责任,只为了让大家和好。

这种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情商高,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害怕冲突,害怕自己被排斥。

他们试图通过讨好和取悦他人,换取群体的接纳。

一位朋友就曾说起自己的儿子小宇。

小宇在学校总是把零食分给别人,有时候自己舍不得吃,也要留给其他同学。

他的父母一开始觉得这是“懂分享”,但后来发现,小宇是因为担心不这样做,别人就不愿意和他玩。

我们该怎么做?

让孩子明白,他的价值不需要通过讨好别人来体现:多给孩子正向的肯定,让他们知道,他们本身就值得被爱。

教孩子合理应对冲突:告诉孩子,冲突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部分,学会沟通比一味讨好更重要。

四:特别听话,从不“惹麻烦”

有些孩子,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从不让父母操心。

这样的表现往往让父母倍感欣慰,但其实,这种“听话”可能是孩子害怕被批评、被忽视,或者认为只有表现得好才能得到爱。

一个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她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常说“别添乱”“你要懂事点”。

于是,她学会了把所有情绪藏在心里,拼命做好每件事,长大后却变得特别敏感和焦虑。

我们该怎么做?

允许孩子有“不完美”的时候:告诉孩子,偶尔犯错、调皮是正常的,你对他的爱不会因此减少。

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平时多问问孩子:“今天开心吗?有没有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

孩子需要的,不是通过“懂事”换来的夸奖,而是一个可以无条件被接纳、被爱的环境。

请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因为只有感受到足够的爱,他们才能真正拥有强大的内心。

看似是高情商,但其实是缺爱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你见过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1 阅读:145

布谷妈妈

简介: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