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巟,巟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泯身不怠。(马王堆版)
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传统版)
至虚,极也;守静,表也。
“虚”这个词在《道德经》里一直是正面的,只不过不能“甚虚”。前一章的内容是“古之善为道者”的行为准则。因为《道德经》的分章是后人所为,本章开头的“致虚,极也”就是紧接上一章对“善为道者”的描述:到“虚”的境界,就是“善为道者”的终极目标,“虚”的表现形式就是“守静”。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
万物在“善为道者”身旁自生自灭,作为“善为道者”的我观察它们的循环规律。天下芸芸万物,都会重新回归到它们的本源。回归本源就叫“静”,“静”就是所谓的“命运轮回”,“命运轮回”是万物的常态和规律。
知常,明也;不知常,巟,巟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泯身不怠。
除了辨别错别字,合理断句也是分析马王堆版《道德经》真实意思的重要方法。上面的断法是我断的。看上去比较琐碎,但非常关键且必要。“知常,明也”这句是承前启后的一句,从结构上讲和前面的“复命常也”相同,“知常”就是“知万物复命之常”。而这句后面的“不知常”对应的当然是“知常”,那么“巟”字就一定是“明”的反义,但从结构上讲,“不知常,巟,巟作凶”和“知常,容,容乃公”是对仗的,而且是“不知常”和“知常”的对应,以及产生的后果。
知道这个规律的,是眼明之人(即明智之人);不知道的,就是眼盲之人(即愚昧之人,巟应为“盲”之误),就会因此而做一些伤天害理之事。知道这个规律的,就会宽容,知道宽容就能做到公平公正,能公平公正就会被推举为王,被推举为王就能统领天下,能统领天下者必然行“道”,长久以“道”治天下,至死不懈怠(泯身即没身,直到死亡的意思,怠即惰怠)。
“人话版”《道德经》,让《道德经》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