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邓小平断言“平定中原必先得大别山”,半年后预言全部实现

呱呱聊历史 2023-01-16 05:32:07
一、蒋介石灵魂发问:你们就不能学刘邓用脑子打仗?

1948年8月3日,蒋介石在南京国防部开会,对手下将领大发雷霆。

原因无他,实在是前不久共军粟裕发动的豫东战役着实把老蒋给打疼了。

此役中国民党军先后调动了几乎可以调动的野战军精锐,从四面八方夹击以开封为核心的粟裕集团7个纵队,结果不仅让粟裕在万军丛中来去自如,还被对方扬了一个兵团,两个兵团遭到重创。

论国军所获战果,仅仅是重创了华野的外线兵团,距离消灭华野主力部队差了十万八千里。

战役对国民党军队心理上更加严重的后果是:此战之后,国军所谓在大兵团野战中击败对手的信心荡然无存。

细究豫东战役失败的原因,除了粟裕“狡诈”,还有那个简直是无处不在的刘邓所部“匪军”。

解放战争初期,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李达等在一起

本来按照“国防部”的看法,刘邓已经在大别山被封锁得山穷水尽,按道理被国军打得只剩一丝血了,没想到一夜之间就像雨后的蘑菇一样突然遍地都是。

6月27日区寿年被华野包围之后,蒋介石急忙命令各路国军一窝蜂地向区寿年所在的杞县龙王店地区靠拢。

结果,从郑州方向出发的孙元良兵团刚刚出门就被一彪人马拦住去路,一直打到战役结束都没能加入豫东战场。

后来发现,这股敌军是刘邓麾下的中野9纵秦基伟所部。

从南阳出发的吴绍周兵团向东北开进,在平汉线以西遭到猛烈阻击,寸步未能前进。对手是刘邓手下的中野1纵杨勇所部。

最为强大的,也是蒋介石心中对中原战场有“定海神针”作用的胡琏兵团,在从信阳增援豫东战场的途中先是遭到刘邓指挥的宋时轮所部阻击,后又被中野4纵陈赓部阻击,以致根本来不及形成对粟裕的夹击就让对方给跑了。

胡琏:这萝卜怎么有点辣嘴巴

刘邓在豫东给国民党添乱这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他们在参战豫东的同时还重新组成了中原军区,下辖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等七个二级军区,每个二级军区都相当于一个军(纵队)的编制。

当时,留在大别山后方的邓小平坚决地贯彻毛主席关于“野战部队地方化”的政策,拿出了三分之一的野战军到地方发展二级军区和军分区,以野战军为核心骨干,使得中原军区部队像滚雪球一样地壮大起来。

到了1948年8月,中原军区麾下所属的部队除掉野战军之外已有21万之众。

这么庞大的部队把湖北境内的国民党军套得死死的,7月16日,刘邓基本没有出动野战军,仅靠着军区部队就把国民党经营多年的襄阳、樊城拿下,第15绥区司令康泽被抓。

短短一年间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诧异万分的蒋介石不禁痛心疾首地质问手下将领: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的各个作战计划,并不是毛泽东亲自布置的,而是刘邓根据形势变化,自己决定的战略,然后打完报告就直接执行了,为什么你们不能也有一点独立自主的能力呢?

蒋:为什么感觉我的手下都不太聪明的样子

二、刘邓无后方南下,蒋介石:这不就是给国军送人头吗?

1947年夏秋之交,解放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关内解放区的形势基本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虽然作为微操大师指挥军事不行,但上海滩青帮流氓出身的蒋某人论凶残、卑劣、无耻却远胜他人。

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的蒋介石逐渐琢磨出味道来:共军之所以像泥鳅一样难以琢磨,时不时还能扭头咬自己一口,主要就是因为解放区的老百姓给他们提供了强大的支援保障。

所以,要想彻底摧毁解放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就只有切断他们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如果切断不了,就把解放区全部烧光、杀光、抢光。

为此,蒋介石居然聘请在抗战期间对抗日根据地推行“三光”政策早已臭名昭著的老鬼子冈村宁次为顾问,对山东解放区的革命群众实施了骇人听闻的屠杀。

当然,这也是国民党军队自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以来的“传统”,当年在苏区烧杀抢掠的国民党士兵和军官们,如今都已经成了团长、师长、军长,发扬“传统”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

他们把有“嫌疑”的人全部杀掉,剩下的青壮年当成“壮丁”抓走,村里的房子烧光,农田铲平,牲畜拉走,粮食抢光;

随着国民党军在山东腹地来回“扫荡”,大量骨干党员、民兵家属、烈属、来不及转移就地隐蔽的解放军伤员和无辜群众被杀害,一直以来给解放军运输补给、兵员的党的基层政权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山东如此,本就人少地薄的陕北根据地更是经不起折腾,毛主席他们只能天天吃黑豆,可是陕北的老百姓把能吃的黑豆送给解放军,自己连黑豆都没得吃。

除了关外情况好一点,其他解放区的形势都很不乐观。

可以说,蒋介石这阴毒的一套是很有效果的,他所构想的“摧毁共军造血能力”的计划,在1947年年中基本就快实现了。

由于大量的补充兵源被屠杀和抓走,大量的劳动人口被迫脱离生产,部队和群众的联系基本被割裂,这让本就人少地少的解放军非常艰难。

人民群众把最后的资源省出来给解放军

后来为了支援刘邓南下大别山,华东野战军“7月分兵”到外线作战后连续遭到挫败,固然有敌人力量强大的因素,但其本质原因,还是因为山东解放区在蒙受如此巨大的损失之后再也无力给子弟兵大的支援。

解放军的处境已十分危险,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可能要失去根据地,再次流动作战。

相比于解放区的惨状,蒋介石的国统区却一切运行正常,依然在给国民党提供大量可以维系战争的物资和兵员。

原来毛主席跟中央军委确定的大战略是“向南防御,向北发展”,但1947年年中的形势是北还没有发展好,南边已经有点防不住了。

然后,就是作为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战略集团的刘邓大军于8月初从鲁西南突然兵分三路南下,进入河南境内。

蒋介石表示看不懂:刘邓不要后方孤军深入,毫无疑问犯了兵家大忌,而且南面全是河流和黄泛区,可谓天险重重,很容易被困在河与河之间全军覆灭的。

集结在鲁西南的刘邓部队

战争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军事将领敢于拿自己的部队如此冒险,这不就是给国军送人头吗?

因此蒋介石和幕僚们一致认为,刘邓是“北渡黄河不成而南窜”,故只是调集了7个整编师12万人从鲁南出发尾追刘邓,在南线的防堵则主要依靠黄泛区天险,并没有做认真准备。

按照老蒋的看法,此时黄河南岸集结了8个整编师14万人,刘邓的诡计很可能是往南虚晃一枪,骗国军调动兵马露出破绽,随后再寻机北渡黄河,与华野会合。

蒋介石虽然是个老六,但不等于南京国防部所有人都是老六,之所以认同老蒋的看法,是因为他们都是看过历史书的。

像这样无后方的“武装游行”,当年太平天国林凤祥、李开芳干过一次,结果全军覆没了。几年后石达开不信邪又干了一次,最后被人切开晾着。

又多少年后,有一支红军也干了一次,折戟于贺兰山下,证明客观规律从来不会因为你头铁而改变。

刘邓大军强渡淮河

而且,国防部的高参们晓得:大军无后方远征不仅是个军事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

远征千里,无论是大踏步地从北往南走还是从南往北走,人都要经历一个必然的过程,叫做“水土不服”。不光国民党和刘邓大军为难,山川河流、气候环境也会和刘邓大军为难。

一旦将士思归,军心不稳,任你百万大军都要土崩瓦解,部队越多垮得越快。

国防部的高参们是对的。

40多年后,邓小平对二野的老同志回忆说:“那时候搞无后方作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啊,北方人到南方真不容易,果然一过淮河好多人就拉肚子。一过淮河,种水稻,走山路,都是南方的生活习惯。”

其实,刘邓大军中有不少原来从鄂豫皖出来的老人,但他们在北方生活那么多年早就习惯了,一下子回到南方,吃不惯大米饭,穿不惯草鞋,气候环境适应不了,病员大量增加。

刘伯承司令员检查战士们的武器

而且,大别山的资源匮乏,老百姓生活十分艰苦,也根本拿不出多少资源来补给解放军,1948年刘邓大军自己的冬装,是刘伯承司令员手把手教全军将士自己缝出来的。

但这次刘邓是来真的,8月17日,刘邓部队以每日不少于40公里的速度进入黄泛区,炸掉大炮和带不走的物资,仅用一天就穿过黄泛区进入安徽境内。

8月20日,刘邓部队加速向淮河方向急进,此时国民党军的电台虽全力侦听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的信号,却什么都监听不到。

原来刘伯承早已料到蒋介石这一着,命令所有纵队联络一律停止使用电台。因此,国民党方面对刘伯承、邓小平的行动始终是两眼一抹黑。

到这时蒋介石才发现:自己又一次被人耍了,此时尾追的各路部队与刘邓的距离都只差二三十公里,但偏偏就是追不上,唯一干了的事就是目送人家进了大别山。

在解放军进了大别山这一刻起,刘邓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进入大别山的刘邓部队

三、解放战争胜利的起点在大别山

蒋介石和他的高参们之所以无法理解,是因为在“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国民党军队系统内部,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好比在双方激烈战斗的时候,对方阵地里突然冲出一个抱着炸药包的人,一边向自己这里猛冲,一边大喊“有本事的就来打我!”

最可恨的,是自己这一方虽然集中各种火力扫射阻拦,却毫无作用,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个人带着炸药包跳进了自己的战壕里。

现在,就等着炸药包什么时候爆炸了。

蒋介石的操作时间已经结束,接下来是刘伯承、邓小平的操作时间。

8月31日,邓小平给野战军高级干部交底:解放区一定要建立起来,困难一定要克服,共产党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

没有雄才伟略,难立不世之功

仅仅2个月内,刘伯承指挥的野战军部队解放了24座县城,建立了33个县的革命政权,完成了初步战略展开。

刘邓对蒋介石的心腹大患在于,他们把国民党的稳固后方变成了根据地和游击区。国民党的基层政权被捣毁之后,便再也无法安心收钱收粮拉壮丁了。

如果不动用正规军,光靠地方上那些保安团根本不够对方一口吃的。

大别山对中原的形势影响是巨大的:它往东一直顶到南京、合肥,往西直迫武汉,解放军只要南出大别山,分分钟可以打过长江。

所以1948年4月邓小平对鄂豫陕军区的负责同志们言简意赅地说:“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

因此,国民党在11月底不得不成立了由白崇禧负责的“国防部九江指挥所”,调动16个整编师“围剿”刘邓部队。

白崇禧:听说下面该我上场了

然而白崇禧这个人的尿性蒋介石是知道的,这不是靠得住靠不住的问题,他关键时刻不给你拆台就不错了。

所以在“九江指挥所”范围之外,蒋介石又以在平汉线、陇海线沿线部署了17个整编师的兵力盯防刘邓。

这33个师差不多占到国民党全部野战兵力的三分之一,本来可以投入到继续毁灭解放区的行动中去的,但现在已不可能了。

在蒋介石、白崇禧的互相防范中,刘伯承、邓小平却乘机杀出大别山,连续攻取上蔡、汝南、驻马店、确山、遂平、西平等城镇,国民党军望风披靡,中原局势打开了。

与此同时,刘邓野战军的牺牲也给了华北、山东、陕北各战场的解放区宝贵的喘息时间,让各部队能补充休整,恢复元气。

1948年4月,刘伯承在给干部和战士们的报告中精辟地总结道:

“大别山牵制了敌人三分之一的(机动)兵力,因此东北才有大开大合的行动,西北和山东减轻了负担,逐步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这就是革命的车轮向前推,反革命的车轮则向后倒退直至消灭。革命的车轮已推到中原区来了,晋冀鲁豫野战军走在推车子的前头,这是很光荣的任务!”

刘伯承运筹帷幄

任务是光荣的,牺牲是巨大的:47年8月12万晋冀鲁豫子弟南下,死磕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到半年杀出大别山的还有6万人。

其实刘伯承、邓小平在接受毛主席交的重要任务挥师南下时,早就连全军覆没的最坏打算都想好了。

不过共产党人就是这样的人:牺牲不算什么,只要能争取更大的胜利就值得。

“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他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也只有那个热血澎湃,激情燃烧的年代,那群豪气干云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现在,蒋介石和他的手下将领们不得不面对十分不利的战略态势:刘邓无论从湖北出兵往北打还是从豫西出兵往东打,都是和华野夹攻中原国军的局面。

淮海战役前,国民党徐州集团已陷于中野、华野夹击

果然豫东一打响,刘邓没费多大力气就打掉了襄樊,我军指挥员都奇怪: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襄樊怎么那么好打!

原来自从吴绍周兵团被抽走加入豫东战场,国军在湖北北部是真没啥兵了,由于刘邓卡住了大别山,导致国军兵员补给困难,后方严重空虚。

从宜昌到九江的千里长江防线,国军此时总共才有6个整编师。

豫东战役结束之后不久,国共就迎来了淮海决战,随后百万雄师过长江,横扫沪宁杭,席卷大西南,刘邓带着二野部队从东海之滨一直打到雅鲁藏布江。

多年后,已85岁高龄的邓小平举重若轻地对二野的老将们说:“淮海战役一打完,以后就没有什么大仗了,渡江战役后除了三野在上海打了一仗以外,其他的算得了什么大仗?”

在他心中,困难最大、任务最重、意义最大的还是挺进大别山这一战。

当我们站在胜利的终点回望,就会发现解放战争胜利的起点是从大别山出发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