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与“魂”。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党委领学+支部深学+个人精学“相结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心入脑、走深走实。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深度开展中心组学习研讨,支部围绕主题党日主题学习讨论,干部结合“墨流千年、文润龙坪”开展政策理论宣讲20余场次。
二是抓实党性教育。巩固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用好“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地”、红色渡口、胡士容家风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采取“情景式+沉浸式”模式,组织镇直机关负责人、村级党组织书记等开展党性教育研学。
三是提升政治素养。抓实班子成员、“六办三中心”主任、镇直机关负责人、村级党组织书记政治素养提升,围绕岗位职责“学理论、定课题、破难题、出成果”,定期在全镇综合性会议现场汇报。

聚焦能力跃升,拓宽发展视野
坚持把能力素质提升作为干事创业的“先手棋”。
一是多维讲坛互促共进。建立“班子成员讲管理、中层骨干讲业务、村书记讲方法”的立体交流体系,组织班子成员谋思路,村书记谈经验,开展“业务讲堂”季度比武,促进干部能力大提升,实现既精“责任田”、更懂“全镇棋”。
二是分层分类全面施训。以镇级党校“1+5+6”培训阵地为载体,科学制定培训计划,举办“青年干部大讲堂”11期、“书记月坛会”12场,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二十届三中全会宣讲等教育培训活动6场次,参训干部600余人次。
三是双向竞岗激发活力。按照“干部点单、组织派单”模式双向竞岗,率先开展岗位管理试点工作,精细化制定“职能岗”“奋进岗”,完善“一人多岗”“奋进争先”评价机制,轮岗交流20余人次,让干部在合适的岗位上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突出实践淬炼,深化一线建功
坚持把改革发展主战场作为干部能力提升的“练兵场”。
一是大员上阵“揭榜挂帅”。推行“发展出题、干部解题”模式,班子成员带头认领“八大比拼”“九项竞赛”“十大工程”,建立“周调度、月比武、季问效”机制,沿江农旅融合示范带、养老综合服务体、历史文化街区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二是青蓝结对“双向赋能”。聚焦“师徒结对”提高综合能力,将青年干部混编到信访维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奋进岗”,在船舶产业园征地协调、重点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中锤炼本领,参与协调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23个。同时,着力提升年轻干部写作能力,600余篇稿件在省级以上媒体刊登。
三是镇村联动“服务群众”。将“四下基层”作为锤炼作风的必修课,实行干部驻点全覆盖制度,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收集社情民意建议8433条,协调解决征地拆迁、道路硬化等民生问题57项,矛盾纠纷化解率99.63%。

坚持严管厚爱,完善激励机制
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持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实施“五小”建设提升工程,改善办公和生活住宿条件,推进机关食堂健康膳食改革,开展“星级宿舍”评比,建立“三必访”关怀制度,落实带薪休假“AB岗补位”措施,定期走访慰问困难干部家庭,全方位提升干部幸福感、归属感。
二是健全考核机制。细化考勤纪律、办文效率、服务态度等,对内设机构开展月度点赞评价,将岗位管理试点与平时考核、青年干部提质赋能等深度融合,建立“基础工作清单+奋进岗位揭榜”考核体系,探索优化绩效管理模式,以执行效率、协调能力、落实效果、基层反馈为干部画像,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强化结果运用。树立“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鲜明导向,实行评先评优、培训进修、后备梯队“三优先”激励机制,将干部实绩表现与选拔任用、职级晋升相挂钩。去年以来,2人获得提拔重用,6人实现职级晋升,5人交流至市重要部门承担核心业务,一大批干部逐步成长为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