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浙江镇海小港有一户李姓的爱国商人,在国土沦陷之时,毅然将子女送上抗日前线,两位女儿参加了新四军,经历了传奇的一生。其中次女李又兰在新四军中先与项英结婚仅仅两个月,就经历了皖南事变,失去了丈夫。
接着又嫁给张爱萍,历尽艰辛收获了圆满的家庭与幸福。不能不说唯有那风云变幻的时代,方能造就如此传奇的人生。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女性,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妻子、饱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李又兰女士。
深受父兄影响,国家危亡之际,毅然参加新四军
李又兰又名李幼兰,是近代宁波爱国商人李善祥的第二个女儿。李善祥不仅是个实业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青年时就毅然离开家乡,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在锦州他培育出誉满全国的“红元帅”等苹果,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苹果之父。在九一八以后,日伪多次诱惑、拉拢他为日伪卖命。但是一心爱国的李善祥丝毫不为所动,而且还要求家里人不买日货,抵制日本。
由于时局危急,为了防止日本人的暗算,李善祥与家人先后设法回到家乡,积极参加到抗日救亡活动中。他在家乡镇海小港发起抗敌后援会,由自己亲自任救护担架队队长。不断抢救遭到敌机轰炸和炮击而受伤的民众和抗日队伍。抗日后援会在平时为民众诊病给药。不仅如此,他还聘请有名的医生为伤员治病,利用本族祠堂、庄屋办难民收容所和难童教养所,免费供给衣食。而且先后捐资万余银元购买救护病员所需要的药物、医疗器械。
为了宣传抗日,李善祥长子李祖平带领20多个热血青年在街头巷尾出壁报、演活话剧、发表演讲、唱抗日歌曲,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家乡民众宣传抗日活动,在父亲和兄长的带动下,李善祥的次子李祖宁、次女幼兰、三女采芝也都积极参加了宣传队,并且还是队里的骨干。
随着日军侵略的步伐越来越近,李善祥进一步鼓励子女和家乡有志青年参加抗日军队,他甚至亲自送自己的二女儿又兰、次子祖宁和三女采芝参加抗日军队。李又兰姐弟离开家园之后,辗转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表达了希望能前往延安的想法。看着眼前这些可爱的年轻人们,周恩来非常喜爱,也很欣慰,考虑到他们都是南方人,如果安排去延安的话一个是路途遥远,另一个也可能生活上会不习惯。
此时在南方也有我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活动,于是在周恩来的指引下,李又兰姐弟他们去皖南参加了新四军。就这样李家的几名子女加入了革命队伍,从此将自己的一生全部交付给了党的事业。
成为优秀的速记员,皖南事变后,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在1938年底,项英从延安回到云岭军部,希望能够挑选培养一批新四军自己的速记人员。要知道,在当时速记是一项具有较强技术性和保密性的工作,对人员的文化程度以及忠诚要求都非常高。因此当时在挑选学员的时候,门槛很高,新四军军部就严格规定,学员必须有大学或中学文化程度,而且还必须是中共党员。
经过严格的筛选,一批优秀的年轻人被选到了速记班,其中就有李又兰。作为第一期速 记培训班的学员,李又兰初学速记,感觉到非常困难。一方面需要学很多符号,还要按不同口音分别注上音符线。关键是学会后就要紧跟说话人的语速,然后用符号迅速地、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在会后再整理成汉字。
虽然李又兰天性聪慧,又好学,但在刚开始也深感困难重重。为了能熟练地记住和书写 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几百个音线符号,她反复练习,用完了一大把铅笔头,划满了一大叠练习纸。当时速记员的工作非常紧张,因为自天开会,速记班的同志需要在首长做报告时,快速完整地记录,到了晚上别人休息了,他们还要熬夜整理记录,往往一个小时的讲话记录,要花三、四个小时才能整理出来。
当时李又兰面临最大的困难在于许多新四军领导人都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而李又兰这 个宁波姑娘实在很难听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自己创造性地按不同口音分别注音,完美解决了对不同方言的速记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李又兰已经成为一名成熟且优秀的速记人员。就在皖南事变前没多久,李又兰收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段爱情,她与项英结为了夫妻。然而新婚没多久,由于当时局势的恶化,新四军军部转移在即,当时军部决定让非战斗人员提前撤离。于是李又兰作为非战斗人员就跟随大家一起提前转移到苏北。然而很快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在突围中军长叶挺被扣押,项英在皖南的山林中不幸被叛徒杀害,大批新四军指战员遇难,周恩来得知后愤而写下“江南一叶,千古奇冤”。
在得知项英牺牲之后,李又兰顾不上为新婚的丈夫而悲痛,就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希望能用工作来减轻自己心中的悲痛。时间匆匆而过,随着工作经验日益丰富,李又兰的速记水平也大幅提高。1942年初,华中局在苏北单家港召开扩大会议,当时作为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也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中,张爱萍很快注意到了坐在主席台旁小桌子边的李又兰,当时的李又兰面前摆着一大把削好的铅笔,她埋头速记的认真神情深深吸引住了张爱萍。很多年以后,张爱萍将军回忆起初见的美好,说道:“当时又兰在台上,我在台下,感觉这位女同志秀气聪慧稳重,便对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从事后来看,当时李又兰对张爱萍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张爱萍专门作了关于第三师九旅是如何从游击队,成长为正规化军队的报告,李又兰作为报告的记录者和整理者,将这篇报告记录和整理得非常完美。在会议结束以后,张爱萍送给李又兰一把带皮鞘的不锈钢匕首和一枚信鸽腿上的银圈作为定情信物,而李又兰则熬了一个通宵,把刘少奇在扩大会议上做的报告仔仔细细地抄写一遍送给张爱萍,希望他“见字如面”。战火之中的爱情总令人动容,没过多久,张爱萍就与李又兰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60载风雨兼程,坚定不移相伴终身,携手度过幸福的晚年
尽管作为共产党军队高级将领的妻子,但是李又兰并没有“享福”,相反她跟当时新四军中大多数战士一起饱经波折。在1943年,日军大扫荡,当时张爱萍指挥的军队都实行的游击战术,军部和师部都已经撤掉,非战斗人员全部分散,或是在老乡家里掩护,或是回到家乡等待。李又兰当时怀着身孕,在扫荡区冒着战火几经坎坷,才回到家乡生下了儿子。
孩子不满一岁,李又兰就决定独自离开家乡去苏北找部队,辗转半年才终于在苏北找到了自己的队伍,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人民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国民党就发动了内战。在一次战斗中,张爱萍脑部受了重伤,李又兰又亲自护送丈夫去后方医院去治疗。从苏北到胶东,又从烟台到大连,她一边照顾重伤的丈夫,一边还有照顾幼小的儿子,还要面对一路上重重困难。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她心中对张爱萍的爱,对家庭的爱,支撑着她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向前。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开始参与到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战线的领导工作中。在1959年他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和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由于常年奔波在荒漠深山中,率领国防科技大军克服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堡垒,张爱萍将军的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担都是李又兰承担。可以说在与张爱萍结婚后,无论任何时候李又兰都坚定地站在丈夫的身后,支持他。
即使在特殊岁月,张爱萍将军被错误投入了监狱,专案组找到李又兰要求她划清界限的时候,李又兰坚定地拒绝了,她不同离婚,而且为了解决丈夫的事情,四处奔波,直到找到周总理才让丈夫的冤屈得到伸张,也获得了自由。在改革开放之后,张爱萍将军出任国防部长,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此时李又兰与老将军的子女都已经成人成材,大儿子张翔1943年出生在浙江宁波的外婆家,后来担任第二炮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次子张胜,后来担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兼战役局局长,写有《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可以说张爱萍将军与李又兰的爱情真正诠释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义的浪漫,他们无愧于时代,更无愧于自己。
2012年2月2日,李又兰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这位伟大的女性,走完了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她青年时不畏艰险,心怀救国救亡的理想投身革命,在战火中她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和事业,还邂逅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他们的爱情,如同革命道路上的璀璨星辰,照亮了彼此的前行之路。今天我们回望这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回望张爱萍将军与李又兰女士的高尚情操,看他们风雨兼程携手共度的六十载峥嵘岁月,这期间无论是战火、伤病还是不得已的分离,但两位革命家的心灵始终相互扶持,共同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他们的一生,是对“忠诚、勇敢、奉献”的最好诠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女性,学习她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
[1]林喆著. 《哲人之路 林喆散文集》
[2]抗日一家人——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及其家人
[3]近代宁波帮实业家李善祥的传奇人生
[4]开国元勋的子女们
[5]张爱萍夫人李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