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解放,疆省(也就是新疆)的解放也就在眼前。毛泽东就提出,解决残存国民党军队,有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也就是武力攻打,和平解放和和平改编三种形式。
9月10日,曾担任过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的张治中受中央委托,去跟国民党军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谈判,9月25日,两人宣布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宣布起义。就在同时期,赛福鼎·艾则孜中将、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少将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反对国民党统治发动的三区革命,协助解放军一举拿下新疆!
1955年授衔,马尔果夫被授予少将军衔,是整个少将队伍里最年轻的,只有32岁。
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有为革命功臣,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将领,最终却公然叛国,落了个客死他乡,欲归国而不能打下场。
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马尔果夫会叛国?他的结局又如何?
让我们一一道来:
年轻的少将
马尔果夫1923年出生于新疆的尼勒克县一个贫穷的牧民家庭。那个年代的新疆太过纷乱,从之后就不断的政权更迭军阀争霸,没几个人把老百姓当人看。
年少的马尔果夫为了温饱,只能去伊犁跟着干活养家。伊犁城属于新疆非常繁华的地方了,可以说仅次于迪化。因此,伊犁城内不仅仅只市场,也有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尤其因为举例北方更近,所以苏联十月革命的消息优先吹向这里,也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带到了这块土地。
马尔果夫第一次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如同干柴碰到燎原的星星之火,一下就燃烧起来。他不但成了先驱者,也成了启蒙者。不但践行革命,还传播革命。
到了1941年,随着二战进程,局势发生了变化。德军入侵之后苏联自顾不暇,已经武力辅助和支援新疆军阀盛世才。这个投机的军阀想与国民党中央拉近关系,中统局特务徐恩曾趁机游说,要求其铲除新疆的共产党势力。
于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清洗开始了,陈潭秋、毛泽民等人惨遭毒手。马尔果夫也没有幸免,被捕入狱。
直到1944年,盛世才被老蒋算计,召到重庆失去了地盘。新疆的地方力量空虚,为了能稳住新疆局势,老蒋开始寻求苏联的和解和支持。就这样,之前一些被捕的革命人士被释放,马尔果夫也重新获得自由。他随后投入到新疆民族军的行列,为新疆的民众争取自由。
当解放战争开始后,马尔果夫被选中去苏联进行深造。即学习了理论的军事知识,也掌握了很强的政治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与苏联的关系更加贴近了,这也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伏笔。
1949年西北野战军进入新疆,马尔果夫率领民族军与解放军会和,一举拿下伊犁,为新疆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新疆解放后,他被任命为第五军军长,主管伊犁军区。
殊不知,马尔果夫未来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煽动叛国
1961年,中苏关系开始变的紧张,这时,新疆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苏联因为地广人稀需要劳动人口,开始煽动新疆老百姓叛离。
俄国的革命运动爆发之后,有大批人口却逃到了中国。逃人中国新疆伊犁、塔城一带的难民基本上是哈萨克族,逃人塔城地区7万人,伊犁地区16万人。虽然后来遣返了部分难民,但是还有很多就留在了国内,久而久之就成了“归化族”,被当做当时新疆14个民族之一,不在视为俄国侨民。
二战后,苏联因为战争、肃反和饥饿问题人口锐减,严重缺乏劳动力。于是就动了想让在中国的“侨民”返回苏联的念头。
其实,中国政府对于苏联的乔迁工作是非常支持的,1954年4月,中国外交部配合苏联迁送6000户侨民到高加索和西伯利亚等地开荒,还在新疆各自治州和各地区成立了“迁侨委员会”。
除了迁返苏侨外,赫鲁晓夫在1954年9月访华时提出希望中国能派100万工人到西伯利亚帮助开发森林资源。毛泽东虽然没有同意,但出于两国的友谊,还是于第二年派出7000名河北青年农民到西伯利亚协助苏联开发森林,双方商定他们可以终生留在西伯利亚,在那里讨苏联老婆,建立家庭,也可以回国。没想到苏联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害怕中国派出的是化妆成百姓的解放军,以此餐食占领西伯利亚的领土,最后还拒绝了。
结果,苏联正面方式不敢接受,只能背地里下黑手。1956年,吉尔吉斯某集体农庄党委书记来新疆柯尔克孜自治州探望亲戚,直接就动员280户准备去苏联,结果被中国政府发觉向苏领馆提出拦住了。
1958年,新疆苏联籍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处长铁衣甫阿吉去哈萨克斯坦探亲,当地一区的党政负责人和农庄负责人给他交代任务,让他负责把伊宁县哈西乡的462户农民动员到该区去,后来哈萨克斯坦党中央书记日甫由夫还专门请他到阿拉木图,热情接待,许诺任务完成后给以高位和好的生活。铁衣甫阿吉回新疆不久,苏联驻伊犁使领馆就送来了“委任状”,上写:“特委任铁衣甫阿吉为代表,迁移伊宁县哈西乡462户人家回苏。”
到了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新疆边界不断爆发冲突,苏联驻伊宁领事馆副领事迪道夫等人曾以各种名义,多次在伊犁、塔城等地煽动边民外逃。
与此同时,苏联特务机构克克勃还派遣间谍直接潜入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纠集联络亲苏骨干,拉拢边民,组织外逃集团。
同时,在苏联政府的鼓动下,苏联老百姓与中国境内亲友的通信中,也开始大肆鼓吹和宣扬苏联的“优越”、“自由”,并邮寄糖果、肥皂等国内紧缺生活日用品,借以告诉他们苏联的好,让他们也赶紧过来。但是搞笑的是,他们邮寄很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疆军区的副参谋长的马尔果夫自然是他们重点的拉拢对象。马尔果夫在苏联学习期间就有不少关系亲密的苏联朋友,而且也对苏联比较向往。如今这些“朋友”对他更加照顾和重视,不但许诺他过去之后的高官厚禄,还为他提供了不少生活物资。
再加上对方“画的饼”实在太香了,如每日享用免费的面包与牛奶,以及住进舒适的大房子,给马尔果夫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活蓝图。
就这样,被腐化的马尔果夫和另一位新疆少将祖农·太也夫顺势而为,开始鼓动身边的人们共同前往苏联。
从1962年4月初开始,塔城地区的塔城县开始发生边民零星越境的事件。这种事情以前也曾经发生过,但是一般不久后就会被苏方遣返,但是这次苏方却没有音讯。
数日后,塔城地区所属的裕民、额敏两县边民也开始个别非法越境逃苏,并逐渐波及到托里、和布克赛尔、乌苏、沙湾等县。
非法越境逃苏势头越来越大,到了4月15日,已由零星非法越境发展为成批越境,苏联方面甚至将边境的铁丝网开口直接扩大到了50米,随便任由人进入。
逃民也越来越过分,由夜间秘密越境发展为白天公开成群结队的大规模非法越境。由起初的单人空手非法越境,发展到拖儿带女,驱赶牲畜非法越境。其中一些不法分子还趁机大肆哄抢国家、集体财产后非法越境,甚至殴打前来劝阻的干部。
此时的马尔果夫已经到达苏联境内,还以逃亡者首领的身份,接待了非法越境的边民们,并承诺他们,自己将带领这些人“过上好日子!”
此时的边防战士已经无法劝阻和制止,之前还能冲天明枪示警,但是在越境人员发现他们“不敢开枪”之后,就肆无忌惮起来。最后边防士兵只能看着这些人成群结队的离开。
自治区党委一面将此事报告中央,一面又组织了部分民兵在边防线进行武装巡逻,这才基本控制住了边民大规模外逃现象。
可是到了5月底,伊宁市一些“苏侨”们纠集数百人在汽车站买票,要集体出境,最多时有近千人。有人当众煽动情绪,秩序非常混乱。前去劝阻的汉族和维族干部也被打伤,形势紧迫,在场的部分干警和民兵开了枪,打死了几个带头闹事的人,局势才得以控制。
其实这些外逃人员中,真的死硬分子不多,一些是真的侨民,更多是被批判过的地主富农或者坏分子,而绝大多数是被裹挟欺骗的普通百姓。
“伊塔事件”前前后后出走了将近6万人,这些人基本被分配到了中亚几个苏联的加盟国从事农牧业生产。
归国无望
这些叛逃到国外的人其实并不幸福,他们到了苏联后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被当做二等公民看待,受到歧视,没人把他们当成真正的苏联公民。
多年后,随着中苏关系解冻,很多当年外逃到人还想回国,可惜失去中国国籍的他们,已经很难归来了。不过我国还是很人性化的开发了探亲口岸和渠道,能方便这些人回伊犁塔城探望亲人。
而那位被许诺高官厚禄的马尔果夫在失去用处后就成了弃子,非但没有享受到许诺的待遇,还不断被转岗,最后被安排到远离核心的海外基地,最后被调至土耳其。
苏联解体之后,马尔果夫的生活更加困难,孤身在土耳其的生活让他无比后悔。他向曾经的祖国求助,但可惜当年的背叛祖国没有忘记,他的请求被断然拒绝。
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当年那位最年轻的少将,就在土耳其的街头销声匿迹了……
参考文献:
“伊塔事件”,逃亡者归来(期刊)南风窗1989 (Z1)2.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的历史渊源(期刊)中共党史资料2009 (01)
3.民族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以新疆伊塔事件为例 侯松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