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惠帝,元朝在北京的最后一个皇帝,借助一系列军事政变和宫廷斗争,最终登上皇位,而这样一位登基不是特别顺利的末代皇帝,却在大权在握之后飘忽所以,以至于上演了一系列的荒唐闹剧,并最终从元大都窜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断送在他的手中。
说到荒唐,在元惠帝任上发生的事情可不少,比如废科举、禁止汉人参政阻塞言路,征发民工数十万治理黄河以至于激起民变,各路诸侯并起反元,但是这些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政治事件都渐渐被人们遗忘,只有“双修”裸睡,淫乱天下最为后世深恶痛绝。
至于元惠帝的功过得失与治乱之道的切换过程,只有回到那段历史之中,我们才能一探究竟。
元惠宗?还是元顺帝?
元惠宗的继位过程很是复杂,一句话总结,就是他本该是皇帝,又不是一开始就是皇帝,而最后又成为了皇帝。
元顺帝的本名是妥懽帖睦尔,他是元朝的第十一任皇帝,那为什么说他一开始不是皇帝呢?
事情还要从他的父亲和叔叔说起,元惠宗的父亲名叫和世㻋,他本该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但是因为上一任皇帝仓促离世,和世㻋远在外地,又加上蒙古族内部的叛乱,大都危急,只能先拥立他的弟弟为皇帝,这就是元文宗。
然而皇位这东西似乎有一种魔力,谁坐上去了都不想下来,尤其是打算有所作为的皇帝,元文宗正是如此,在评定叛乱之后,更是培植亲信,整顿宫廷,元文宗更是善做文章,先是将皇位还给了哥哥,而这个被朝臣孤立的哥哥,其实也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所以只得立弟弟为继承人,是为皇太弟。
可是历史事件总是突然就出现,即位之后的元明宗并没有当几天皇帝,就暴毙死了,弟弟文宗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帝,所以我们故事的主角元惠宗,本该享有皇太子的可能性就完全破灭了。
文宗确实还算是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大兴文治,命令王公大臣学习汉文化,为此还将儒家经典翻译成蒙古文字以充教材,他自己本人也是文学才华拉满,精通诗画,尤其喜爱书法,这给行将就木的元朝延长了不少寿命。
然而文宗死后,本打算还政于其哥哥的儿子,但是宰相燕铁木儿为了巩固权力,劝皇后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然而皇后拒绝了这一无理请求,并立元明宗的次子为皇帝,由于年仅七岁,皇后临朝称制。
可是这个小皇帝没有当多久,仅仅53天之后,就病逝于大都,这样一来,远在广西桂林的妥懽帖睦尔就成为了新的皇帝,这就是元惠宗,元朝最终亡国于元惠宗之手,而朱元璋更是认为他亡国的行为顺天应人,给他封了一个颇为讽刺的谥号,顺皇帝,由此出现了元惠宗另一个更为出名的称呼,元顺帝。
科举废立之间的权力争夺
元惠宗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铲除异己分子,由于自己出自一个颠沛流离的落寞皇帝之家,本身也有被流放的童年生活,所以他生怕自己的皇位得而复失,而他的政敌就是元文宗的儿子们。
为了巩固皇位,他任命了最有政治手腕的伯颜为太师和丞相,当初不同意他回朝继承皇位的宰相燕贴木儿虽然已经死去,但是他的儿子唐其势却企图推翻元惠宗,而伯颜先发制人,将唐其势和谋反诸人诛杀,并毒杀先皇后,帮助惠宗巩固了皇位。
本以为可以天下太平一阵子了,可是伯颜又成为了新的权力巅峰,渐渐独揽大权的他,将自己的侄子脱脱任命为宫中高官,顺便监视惠宗的一举一动,外廷之中,敢有反对者,就罗织罪名,加紧构陷迫害,蒙古异族被他清除干净之后,他又将手伸向了汉族官员。
首先他就关于废除科举制度,与汉族官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汉族士人许有壬、吕思诚是主要的反对代表,他们二人作为元朝时期的著名汉族士人,曾任职于朝廷,并多次参与官员选拔等事宜。
许有壬在政治上较为保守,倾向于维护传统的汉族文化和制度,支持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支持保留科举制度,认为科举是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士族文化的关键。
吕思诚作为监察御史,职掌监察政务,代表的是官员监督与制度公正,同样出身科举制度的他,利用文官监察制度站在了伯颜的对立面。
伯颜则站在蒙古统治者的角度,对汉族士人的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蒙古帝国对地方治理应该采用军事力量与行政管理形式,而科举制度对他就是可有可无的,他更是对皇帝说过反感汉人及科举的话。
伯颜在一次启奏皇帝中说,陛下您有太子,千万别让他学习汉人的文化,因为特别欺负咱们自己人,之前,我遇到多很多前去参加科举不回家的蒙古人,他们渐渐弓马松弛,没想到都变成这样的人了!
最终在乙亥至元元年这一年,由伯颜主导之下,科举制度被废弃。
表面上这只是一场排斥汉人进入官场的政策,其实暗藏着伯颜的私心,伯颜是蒙古贵族派系的核心人物之一,对于他来说,废除或改革科举制度的动机,可能与他在朝廷中的权力斗争息息相关。
伯颜等蒙古权臣,尤其是在面对汉族士人时,往往需要采取铁腕手段来压制可能的挑战,废除科举制度,第一削弱汉族士人进入政府的路径,第二使得蒙古贵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得到巩固,而伯颜自己的亲信早就遍布朝野。
通过这样的操作,元惠宗又感到自己被架空了,此时他也在思考自己该如何面对这只自己培养出来的老虎。
脱脱的反击与荒唐的“双修”
正所谓,权力巅峰之上没有亲人父子,更何况是叔侄关系,脱脱与伯颜就是这样的情况。
上文说过,脱脱作为伯颜的侄子被送入宫中,但是他对叔叔的所作所为大为不满,便与元惠宗联合起来,在至元六年,发动军事政变,趁着伯颜外出打猎之际,奉旨将叔叔擒获并流放河南。
伯颜在河南又被贬黜,在前往广东的路上被杀,至此,元惠宗终于大权在握,但是他并没有就此走上荒唐的路线,他也有过励精图治的时候。
元惠宗恢复被废除的科举制度,并下令选拔隐居的有才之士,通过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士人的民心,而缓和社会矛盾,但是元朝的运数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首先是天灾不断,大饥荒与地震频发,蒙古官员的野蛮治理与本就尖锐的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在一场似乎是上天注定的黄河决堤之中拉开了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大幕。
由于蒙古族君主与官员们并不重视农耕,致使很多地方农业事务被大肆破坏,而黄河沿岸的大片肥沃的农田,就成为了蒙古贵族和老百姓争夺口粮的关键之地。
1194年黄河绝地,改道淮河,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元惠帝可能是刚当皇帝不久很是有干劲,征调了15万农门和数万的军士修整河道,并派汉人贾鲁总监河工,并最终解决了这次水患。
可是历史有鉴,隋炀帝正是因为挖京杭大运河而耗尽国力、激起民变,元惠宗这次治理黄河虽然成功,但是徐寿辉、刘福通等“十八路诸侯”相继起兵造反,红巾军起义很快就席卷东南各省,而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支出让这次元朝的平叛更加雪上加霜,最终成为元朝的催命符。
正是在这个时候,元惠宗打算大有作为的宏图伟志无处伸展,就转向了寻欢作乐。
接连不断的失败从全国各地不断送来,惠宗以平乱无效罢免了脱脱,转而任命奸臣哈麻为宰相,很快脱脱就被哈麻暗中杀害。
而奸臣的手段和皇帝的欲望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为了让皇帝开心,也为了让他忘记国家的纷乱,哈麻对元惠宗的荒唐行动毫不制止。
首先就是沉迷女色与修炼,在将朝政甩给太子之后,惠宗在宫中建起了清宁殿,以清宁殿为中心,还有一百座花房,每天轮换居住,流连于美女和声色犬马。
值得一提的是,元惠宗还颇具工匠精神与才华,他制造了能够报时的宫漏,也就是古代的钟表,他还喜欢建造船只,这些龙船精巧天成,造型奇特,美轮美奂,成为了皇帝最为得意的打发时间的消遣活动。
这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明朝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也是皇帝中的鲁班,不知道这样的历史回荡感是否算是一种亡国之君的宿命?
除此之外,宗教麻痹也是重要的手段,元惠宗通过哈麻了解到藏传佛教的密宗之术,作为九五之尊,当然有无数的资源供他修炼。
密宗双修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通过男女双修的方式,达到大梵天的天人境界,普通僧侣难以接触,其方法更是不传之秘,元惠宗的内宫中,就供养者一些来自吐蕃和印度的密宗高僧。
通过这些秘法,元惠宗可能确实达到了天人境界,也暂时忘记了国家的纷乱,而因为他的这些欲望,也导致了无数的汉族女子、满蒙女人、各族人民深重的苦难,这些闺中待嫁的妙龄女子,都成为了皇帝备选的对象。
可以想象,在清宁殿的百花房中,无数的女人可能被元惠宗玩弄之后就被抛弃,永远沦为宫中的宫女或者杂役,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自己普通的命运会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所以越来越多的起义军从四面八方组织起来,为的就是推翻元朝的暴政。
就在元惠宗组织自己贴身的臣子和高官在宫中淫乱之际,元朝的统治也在土崩瓦解,元大都皇宫的彻夜欢愉终于被敲醒,表面昏庸的皇帝也难得的开始组织撤退,这座被马可波罗称为黄金城池的元大都,最终被徐达的大军攻陷,元朝也最终灭亡。
而元惠宗,早在一个安静的半夜,率领着太子,皇后,后妃和亲属大臣灰溜溜的离开了这里,这座曾经被元世祖忽必烈建立起来的无与伦比的城市,也再一次回到了中原的统治之中。
参考文献:
1《元史·顺帝纪》,宋濂
2《元史·燕铁木儿传》,宋濂
3《元史·伯颜传》,宋濂
4《元代科举之罢与蒙汉观念之“冲突 ”》,周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