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橞:朱元璋19子,打开城门主动投降,笑问朱棣:能否保我们平安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06-19 17:20:46

前言

古往今来,有很多义士都为坚守自己的立场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他们是非常值得人们尊敬的,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人为了保全性命选择了牺牲立场。

明朝初年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藩王,自己不算很有本事,但是凭着高超的站队技巧成功选对了正确选项,他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九个儿子谷王朱橞。

朱橞在朱棣靖难期间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后人有的说朱橞是一个“墙头草”?而他在朱棣登基之后又有着什么样的结局呢?

一、藩王困境

和明朝中后期近乎绝嗣的皇帝们不一样,朱元璋的后代数量相当多,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甚至到了人生最后几年的时候都有儿子在不断出生。

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些儿子们也相当厚道,给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安排了藩王的名分,甚至年长的几个戍守边疆的儿子们还都在封地有兵权。

而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儿子们,朱元璋就将他们锦衣玉食地养起来,也是为了让他们不要和哥哥们争权夺利,把自己的性命保护好。

朱元璋在自己的儿子中最重视的就是长子朱标,一直将朱标当做皇位继承人来培养,奈何朱标早逝,于是朱元璋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

朱元璋对朱允炆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让他厚待叔叔们,既是保护自己的儿子们,也是希望不要最后像历朝历代的皇室一样闹得一家人兵戈相见。

朱允炆当时对朱元璋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一登基之后首先处理的一件大事就是给叔叔们削藩,让他们不能再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然而朱允炆削藩的手段太不讲究循序渐进了,直接将很多叔叔逼到了绝路上,甚至有的藩王只能以死明志,而四叔朱棣就是被严重针对的藩王之一。

因此朱棣在忍气吞声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忍不下去了,最终决定发动了靖难之役,在几年间就势如破竹地打到了朱允炆所在的南京之下。

这时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棣胜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因此有很多将士选择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反正他们只是为皇帝卖命的,于是向朱棣投投降了。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当朱棣打到了金川门的时候主动打开城门投诚的李景隆,但是鲜有人知的事,当时跟李景隆一起迎王纳降的还有一个王爷,那就是谷王朱橞。

二、开放金川门

知道朱橞的人评价他的时候总是会批评他是个“墙头草”,没有忠诚之心,但是抛开他后来干的那些事,仅就开金川门这件事来说,朱橞的选择是正确的。

朱橞生于洪武十二年,比建文帝朱允炆还小几岁,十几岁的时候被封为谷王,到了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也不过二十岁。

因此朱允炆就算忌惮叔叔们,朱橞也不在这个行列之内,而朱橞也知道这个道理,朱允炆继位之后就很听话,让干什么干什么,来让建文帝更加信任自己。

朱橞被称为“谷王”是因为他的藩地在宣府,而宣府古时候叫上谷郡,自从就藩之后,朱橞就一直在一边修缮宣化城,一边修缮自己藩地的防备事务。

但是就在朱橞安稳当着自己的谷王的时候,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而朱橞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他被朱允炆征召守卫京师,于是只能履行自己的藩王义务。

朱橞这次受命其实是相当不情不愿的,毕竟他当时在自己的藩地中正在修缮和重建宣化城,事业干的风生水起,然而这么一应召,自己就不得不离开藩地。

幸好后来朱允炆为了拉拢朱橞将他改封到了更加富庶的长沙,还给他增加了每年的俸禄,这样才让朱橞少了很多牢骚,认真守卫南京起来。

可是随着朱棣靖难节节胜利,朱橞意识到了朱允炆获胜的希望越来越小,因此就越来越不想抵抗了,顺带劝跟他一起守金川门的李景隆也别费力气。

因为李景隆带的至少还是朝廷的兵,但是朱橞带的是自己的私兵,要是和靖难军打起来,李景隆是不心疼,但朱橞可心疼啊。

幸好李景隆和朱棣交战过,知道靖难军的厉害,早就有求和的想法,而朱棣当时已经准备开始进攻南京城了,因此没什么犹豫就答应了。

三、得寸进尺被废

开放金川门之后,朱橞和李景隆相当于给自己也找了条生路,毕竟没有什么投诚的方式比这还能表现出诚意了,朱棣靖难成功之后果然没有追究他们。

不仅如此,朱棣还在让朱橞继续当长沙王的基础上提升了他的待遇,并给了他很多赏赐,让朱橞这个曾经势单力薄的藩王一时之间突然有权有势、风光无限。

然而朱橞却是个对自己相当没数的人,这也是人们为什么批评朱橞“墙头草”,就是因为他得了好还不卖乖,而是愚蠢地去得寸进尺惹怒朱棣。

得势之后,朱橞就逐渐横行霸道起来,仗着自己靖难功臣的身份,一开始只是在自己的封地肆意妄为,到后来越来越过分。

朱橞不仅仗着朱棣当时重视他就将朝廷重臣诬告致死,还在自己的封地中无恶不作,人们熟知的侵占民田、滥杀无辜、掠夺民财。

这些土皇帝一样的事朱橞可是一样都没少干,还被监察官员屡次检举,但是死活不改,反而越来越嚣张,甚至敢私自招兵买马、建造舰船。

这些行为也不是没有目的,朱橞见朱棣能造反成功当皇帝,于是对自己也产生了盲目自信,认为自己正因为金川门一事被朱棣宠信,于是就想趁机造反。

他不知道的是,朱棣其实早就察觉到了他有不臣之心了,因此表面上信任亲近朱橞,实际是在捧杀他,暗中已经安排好了官员监督他的举动,时刻准备搞他。

对此事毫不知情的朱橞甚至还还想说服自己一母同胞的哥哥蜀王朱椿一起造反,但是朱椿对局势看得相当明白,知道这就是个局,因此果断拒绝了。

朱椿还怕弟弟闹出大事来,于是半是责骂半是劝告地将朱橞骂清醒了,不再有造反的念头,但是他当时储备好的私兵已经全被官员们探查清楚。

朱橞这时后悔已经晚了,永乐十五年,朱棣开始收网,官员们纷纷弹劾朱橞有不臣之心妄图造反,朱橞没法辩解,因为他封地上证据确凿根本来不及掩饰。

而朱橞也受到了严重的处置,尽管他的人身安全没受到威胁,但还是被废为庶人监禁起来,他的臣属们也大多被杀了。

结语

一直到了宣德三年的时候,朱橞才在监禁中去世。

不得不说像朱橞这样认不清局势还敢肆意妄为的人,能在永乐朝活蹦乱跳十五年已经是朱棣很大的仁慈了。

1 阅读:1035

陌闻上下五千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