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国政
编辑|沈天香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编者按“用未来记录过去,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初心;为波澜壮阔的中国汽车工业留存一份底稿,是帮宁工作室成立以来的志愿,我们将为之付出全部努力。”2023年11月10日晚,初冬料峭,中国传媒大学中传大讲堂,在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特别发布会之“口述历史之夜”上,帮宁工作室创始人葛帮宁作为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代表之一,在现场分享会上如是说。2023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由知名专家学者和资深实践者组成评审团,从200多个参选项目中评选出优秀项目。帮宁工作室申报的“汽车口述历史丛书”项目,与“川菜寻游记”老师傅的故事、关于一战华工的记忆、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战争遗孤启示录、重庆母城建筑口述丛书、寻找飘落的忠魂、交通大学西迁口述采集工程、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上海电影老艺术家口述历史等项目共同入选。来自意大利的国际口述历史泰斗亚历山德罗·波尔泰利(Alessandro Portelli),英国口述历史协会理事维如思卡·卡拉布里亚(Verusca Calabria),新加坡口述历史学者赖素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定宜庄、姚力,澳门大学讲座教授王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祥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央视原主持人敬一丹,历史作家余戈等专家学者与会。敬一丹为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获得者颁发证书。在“口述历史之夜”上,崔永元对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深切关注。他认为,口述历史更多是作为资料收集留存,从业者应该秉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其涉及到的法律与伦理问题已提上日程,中国口述历史行业仍有待规范和提升。他希望未来5至10年,中国能有一本可供操作的口述历史准则。3年后重返线下活动,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备受瞩目。该项目发起人、组委会执行主席林卉表示:“口述历史的意义在于告诉当下及千秋万代。希望继续跟大家一起做这件对的事情。”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举办的一项公益活动,旨在推动这一领域学术交流与国际传播。除发布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外,系列活动还包括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年度纪录影像展映、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示和“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等。连续举办九届的口述历史国际周,吸引了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南非、伊朗、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蒙古等十余个国家数千位口述历史从业者参与,线上线下逾百万人次互动,成为中国口述历史学界年度盛事。20年来,葛帮宁不遗余地采访资深汽车从业者、撰写汽车口述历史类文章。特别是成立帮宁工作室、开通“帮宁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后,她努力打造“汽车记忆”专栏,不仅推出一系列汽车口述历史文章,还出版汽车相关图书。这些图书包括《解放:中国第一个汽车品牌的前世今生》《新征程:解放研发70年》《至精至善:探寻一汽-大众15位工匠成长密码》《C-NCAP15年:汽车安全的中国实践》《大国动力:锡柴80年》《永远的奋斗者》等,李岚清、王兆国、苗圩、何光远等老领导分别作序。这些汽车专著不仅记录了中国汽车工业从零起步、从小到大的点滴,为中国汽车工业留下一份历史底稿,同时也激励无数人投身汽车强国建设。在今年“口述历史之夜”上,葛帮宁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向与会者分享了她采写汽车口述历史的经历及感悟,全文如下。
感谢组委会给我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为了今晚的分享,我重新翻看了十多年前的采访记录,希望能整理出一些头绪来,结果找到了这本《汽车记忆》。这是我整理的第一本口述历史专集,当时我还在一家汽车杂志社工作,口述历史是我主持的一个栏目。
栏目设立初衷很简单。2006年9月,在北京最美季节的一个下午,新杂志创刊,编辑部决定用口述方式,重新记录中国汽车历史,初衷只有8个字“还原历史,抢救历史”。从此,我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而又极具挑战的征程。
不知道大家对2006年、2007年是什么印象?那是一个车马邮件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起初,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口述历史,也不知道崔(永元)老师已经从日本取经回来、在中国开启了口述历史启蒙之路。我只能自己边摸索边干,跌倒后爬起来,再接着干。
也算是误打误撞吧,口述历史成为杂志最受欢迎的品牌栏目。很多老同志给我来信,是那种非常稀缺的手写信函,分享他们对口述历史栏目的感受,讲述他们当年的创业激情。那时候《财经》和《财新》杂志还没分家,胡舒立团队一位跑汽车口的记者告诉我,她因为看口述历史,有好几次坐过了地铁站。
一干就是17年。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偶尔有些同行者,比如当年的凤凰汽车、网易汽车、搜狐汽车、南方周末等都做过类似栏目,但这些偶然溅起的涟漪,没有成为他们内容的主流,很快就消失在时代浪潮中。而我,一直坚守在这里。
2018年春节后,我创办“帮宁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以一个新兵的姿态在互联网平台、在汽车行业闯荡。从一开始,我们就设立了“汽车记忆”栏目,邀请行业老前辈何光远部长题写栏目名字。而且,我们还自赋使命:追溯汽车历史,还原汽车真相。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你已早早飞过。但我希望,以微薄之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实世界,留下一些痕迹。
▲2009年采访王振(右二),左一为贾延良采访过程百味杂陈。这个人叫王振,原一汽轿车厂厂长,国车红旗首款量产车CA770就由他负责。2009年,红旗CA770主设计师贾延良带我去采访他时,这对老夫妇刚失去小女儿,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可想而知,所以,他们并不欢迎外人闯入。尤其是长得瘦瘦小小的王老夫人,在近半小时的时间里,她不断质疑我采访的意义。她甚至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小报记者?你都采访过哪些人?但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下,他们平静下来,敞开心扉为我们讲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2011年5月,王振厂长去世,我们为他留下了文字记录。
许多人就这样走进我的心里,带给我温暖、激荡和震撼;又有许多人慢慢离我而去,走进了历史,留下遥不可及的背影、遗憾和怀念。
▲2020年初采访王秉刚(左)有些遗憾有机会弥补。他叫王秉刚,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担任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汽车界一位德高望重的符号性人物。但他的告别来得非常突然,2021年8月,他因病在天津去世。
所幸,我们完成了他的口述历史。2020年初,我们分两次在其北京寓所进行访谈。第一次有3个多小时,讲述他为一汽效力30年和中汽中心8年的创业故事。第二次有5个多小时,他为我们厘清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路径。
在送走越来越多的行业前辈后,这种记录愈发珍贵。
也有很多遗憾。这个人叫耿昭杰,一汽第六任厂长。他执掌一汽14年,被美国商业偶像人物艾柯卡称作“血管里燃着汽油”的汽车人。耿厂长讲过一句名言,他这一辈子就干了两个品牌:一个解放,一个红旗,解放是一汽的根,红旗是一汽的魂。
我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去敲开这道门。2016年,为准备《红旗》口述文集,我给他写过信。2018年,为准备《解放》口述文集,我请一些老同志引荐想采访他,但是很遗憾,这扇门始终没有打开。唯一可聊以自慰的是,2019年出版《新征途:解放研发70年》和今年出版《大国动力:锡柴80年》时,耿厂长分别应邀为两本书作序。
▲张小虞(左)这个人叫张小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中国汽车业的“形象大使”。2011年,他被查出身患癌症。2014年10月的最后一天,我和同事到北京友谊医院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12天后,他因病去世。在送别回来的路上,我不停地反思——这些年来,我们多次见面,但我为什么没有抓住机会,把他的口述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当时只道是寻常。那时候,我总是天真地认为,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世事难料,生命无常。同样的错误犯过好几次后,我慢慢地意识到,那么多人走进你的生命里,与你的人生发生交集,记录他们的机会就在那里,但稍纵即逝。若没有抓住机会,可能就是永远的遗憾。
20年,10本书,2000多万字,几百个汽车人,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无关名利,无关商业,也无关荣耀,很多时候往往就是黄卷青灯相伴。
我记录自己所能寻找到的汽车人,是他们构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前仆后继的主体力量,是他们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这些图和文章是献给他们的,是他们让我一次次褪变,努力成长为现在的模样。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留下一些思考,希望借助大家的力量,找到部分答案。
第一,理想与现实。
为传统媒体效力时,口述历史作为杂志的一个品牌栏目,我要做的是寻找和记录,但说实话,一直没有解决好商业问题。而且,做口述访谈,需要坚守初心,真正耐得住寂寞。
自己创业后,寻找和记录变成了责任和使命。外界并非没有诱惑,内心也并非没有冲突,尤其是在这个处处充满黑天鹅般陷阱的时代,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价值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文字与影像。
对在座的各位而言,影像问题可能不存在。我刚开始做口述访谈时,影像资源还非常稀缺,所以前10年的记录,基本以音频和文字为主。但在2018年左右,我到崔老师口述历史中心参观学习后,深受震动。
这个人叫陈祖涛。中国第一代汽车工业建设者,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老领导,2022年8月去世。他有个著名的父亲叫陈昌浩,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一汽建设初期,干部学俄文蔚然成风,人手一册《俄华大词典》,而词典的编者就是陈昌浩。
这两句话是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从苏联回国前,在大使馆接见全体留学生时,在陈祖涛的笔记本上写下的。左边写的是“机械学很重要,学好了有用处”,右边写的是“光明在前,同志们奋斗”。不知道崔老师的口述历史中心有没有收录这两份题词?
陈祖涛生前,汽车行业媒体采访过他多次,但大都是雪泥鸿爪。崔老师他们怎么做的?用十几个小时的影像记录了他的一生,有的已经解密,有的还没有解密,这是我看到的关于陈老的最完整档案。
从那以后,在口述访谈中,我加入了视频影像,但如何把这些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是一个课题。
第三,求证与取舍。第一个考验,每次记录,我都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一颗敬畏之心,尽可能真实呈现时代任务和他们的个体命运。但白纸黑字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记忆往往有偏差或者被粉饰,事实往往被湮没在细节里。如何去伪存真,尽量做到客观理性?这是我从事汽车口述访谈以来就一直面对的考验,有的有解,有的无解。
第二个考验,有些访谈对象在彼时彼刻,的确创造了汽车历史,推动中国汽车向前进,但后来却因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甚至锒铛入狱。是与非,对与错,红与黑,罪与罚——在汽车口述历史语境下,如何书面体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这是我近几年比较困惑的一个地方。
第三个考验,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展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汽车时代呼啸而来。特斯拉搅局,蔚来理想小鹏激战正酣,华为剑走偏锋,小米汽车呼之欲出……如何说服正在开创历史的新汽车人,用口述记录沸腾新时代十年?如何说服他们从现在开始记录,留存一份初稿,当后来者踏着历史的基石再次出发时,他们不再是空空的行囊?
时代远去,文字留存。惟有躬身入局,才能看见和记录最美丽的风景。用未来记录过去,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初心;为波澜壮阔的中国汽车工业留存一份历史底稿,这是帮宁工作室成立以来立下的志愿,我们将为之付出全部努力。
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