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五朝汉化密码:北魏居首?元垫底?辽金清中间风云变幻

晓彬读历史 2025-01-19 16:02:07

汉文化具有包容性,这五个王朝的汉化呈现出独特的景象。这次谈排名,咱不按平常的那种顺序来,原因是开头和结尾的比较容易确定,而二到四名不太清晰,那咱就先从元朝跟北魏讲起。

元朝的汉化进行得很不彻底,主要是因为其存在时间较短,没工夫去好好推进。在这九十八年里,除了忽必烈在位二十三年、元成宗在位十三年、元顺帝在位三十六年,剩下的二十八年里换了八位君主,他们忙着争权夺利,根本没时间去搞制度文化建设。虽说元仁宗和元文宗有过努力,可他们在位时间太短,很难有所成就。

在末代元顺帝时期,因遭遇天灾而起义,之后退回草原。另外四个王朝,在中期以后,天子的名号开始汉化,北魏的皇族改姓,并且解散了部落建制,进行了全方位且深度的汉化。从《木兰辞》中女主的情况,能够看出胡汉风格的融合,而其汉化太过彻底,最终导致了衰弱与灭亡。

大辽、大金、大清的君主更改成汉名,爱新觉罗家族采用汉人家族的字辈,其制度参考汉制,并且很早就开设了科举。

不过,辽国的汉化水平比起女真和满清来要稍差一些,其制度分南院和北院,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就像萧峰担任南院大王,是因为他姓萧,而且在汉地有一定的人脉关系。

和把都城定在中原地区,也就是当下的北京的完颜家族以及满清不一样,大辽极富象征意义的上京是建在现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一带。

在清史里,有个叫良相大臣的人曾说:“咱这朝代跟辽不一样,辽的根基在山北的灵黄,也就是上京,咱这朝的根基在山南的燕,那就是燕京、北京。”

可以看出,不管是从制度的传承保留方面,还是从地理地缘的角度来思考,辽国的草原本位理念相对来说的确保留得更为充分些。这样的话,就只剩下两个了。

完颜家族和爱新觉罗家族这两支来自东北的力量,在汉化的过程中,其实比鲜卑、蒙古以及契丹,有着天然的有利条件。

和那些完全的草原游牧民族不同,过去东三省的族群,不管是在高句丽的时候、渤海国的时候,还是后来的女真后金的时候,他们的特点都是半种地半打猎捕鱼。

所以啊,要是听到有人把满清当成游牧民族,我肯定会去纠正的,人家那可是实实在在懂得种地干活的,就算到了现在,东北的五常大米那也是相当出名,质量好,味道香,还营养丰富呢。

生活方式的相似之处,可以有力地减少汉化过程里的阻碍。所以在南宋那个时候,我们能发现金国进入中原后,很快就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当中。

猛安谋克大批往南迁移,他们开始使用汉字,穿着汉服,没多久就变成了永久性的移民。仅仅过了一两代人,他们就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对家乡的观念。

在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人看来,金国的民众被叫做汉人,而南宋的民众则被称作南人。

这么说来,在旁人眼里,金和南宋只是在所处地理位置上有所不同,可在文化方面基本上没啥实质性的差别了。

再来瞧瞧大金,虽说他们声称自己的祖先是女真,按说应该走同样的汉化道路,可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的他们,却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不管是金国,还是北魏,都由于汉化太过深入,致使自身武力变弱,丢掉了独有的民族特性,从而在战斗力上出现了急剧下降的情况。

所以,清太宗皇太极有过这样一番话。大概的意思是,瞧瞧完颜阿骨打兄弟,开始的时候还没啥问题,可等到完颜亮进入中原后,就把汉人热衷吃喝玩乐的那些不好习惯全都学了去。虽说世宗完颜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办法,然而后面的几位君主却没当回事,把先辈们擅长骑射的传统给忘了,最后使得国家走向灭亡。

在祖训的作用下,后来的大清天子们,就算他们看上去对汉文化极为推崇,像康熙虔诚地向孔子叩拜,雍正直接把关羽封为武圣,乾隆还亲身实践,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汉字诗,可这都难以遮盖他们内心对全面汉化的抗拒之意。

看那发辫,肯定是不会轻易剪掉的;满族人不用参加科举就能得到官职;除满洲八旗和汉八旗外,汉人之间不能互相通婚。从这些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大清的统治者们想尽办法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特特色。

相对来说,我觉得汉化排行榜的第二名应该给女真族,满清则排在第三位。

依我之见,这排名应该是北魏、金国、清朝、辽国、元朝。

当然啦,时光不断流逝,现如今大家早就不再有过去那种华夷之辨的观念了,而是紧紧地团结在一块儿,共同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多种文化共同存在的大家庭。那过去的排名,也就只是给大家在空闲时聊天说笑增加一点话题而已。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