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时候,汪东兴早已不当副主席有二十个年头了。没想到,这时候突然冒出一本《汪东兴传》。书里头写的东西都是假的,结果闹得沸沸扬扬,争议不断。
汪东兴老爷子早就退休了,好久没露面。他听到这事儿后,就让警卫员找本书来,自己瞅瞅是不是真有那么回事儿。结果书一到手,汪老爷子直接翻了脸:“这简直就是瞎扯嘛!”他一气之下,还想找律师把这作者告上法庭。可你猜怎么着?最后他还是无奈地算了。这是咋回事呢?
汪东兴当兵后,由于在军队里表现特别棒,就被派去干了个大活儿,那就是保卫毛主席。他一听到这个安排,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立马拍胸脯保证,说啥也得把这事儿办好,绝不掉链子。
那时候,胡宗南带着他的部队朝我们军队冲来,毛主席想了个特别棒的打法。他的主意是让咱们的队伍在这个地带转来转去,好拖住敌人的大部分兵力。等敌人又一次靠近时,毛主席一点不慌,他说非得瞅见敌人身影才肯挪窝,这样才好安排接下来的行动。
看到敌人的前锋队伍就快到了跟前,大伙心里都急得要命,赶紧催促说:“这儿太不安全了,得赶紧撤走。”
毛主席依旧慢悠悠地说:“咱们等瞅见敌人再走也不晚。”大伙儿都说敌人人多势众,武器装备齐全,得赶紧撤离。
有人建议说:“要不咱们留个人在这儿帮您盯着点?”
毛主席应允了,转头瞧见了旁边的汪东兴,直接问:“你留下,能把这事儿办好不?”
汪东兴不停地点着头,答应说肯定会把任务搞定。
毛主席马上又说:“我不光想让你看到敌人,更重要的是,咱们得动手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大部队撤走了,汪东兴手头就剩下个加强排的人手。这家伙军事上挺有一套,他把人一分为二,弹药也发得足足的。汪东兴先是把关键的东西藏到个破庙里,那地方平时压根没人去。接着,他就让士兵们动手挖战壕,枪支弹药也都备齐了,就等着敌人送上门来。
第二天早上,一阵有序的脚步声打破了安静,汪东兴一听,赶紧让大家准备好子弹,上好膛。等敌人一踏入子就散了。因为不知道我们这边的实力如何,敌人赶紧掉头逃跑。
敌人没敢随便行动,而是派飞机来探查情况,但啥也没发现。汪东兴老早就猜到敌人会有这一手,所以提前让大家藏好了。
不久,敌人又一次发起了猛烈的冲锋。为了让撤退的队伍能多争取点时间,汪东兴使出了迷惑敌人的招数,加强了火力攻击。敌人被猛烈的炮火整得晕头转向,开始四处逃窜。汪东兴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主席安排的任务。
大雨倾盆而下,敌人的行进安排不得不延后。汪东兴得知这个情况,立马带着自己的人马先撤,去找大部队集合。他在这次任务里干得很漂亮,因此主席对他更加信赖了。
1949年3月份,毛主席从西柏坡动身到了北京。一到北京,他首先前往的是颐和园的升平署。另一边,汪东兴立刻赶往双清别墅,那是主席要住的地方。汪东兴得赶紧把那边的一切都安排好,得熟悉下地形,还得把警卫工作布置妥当。
隔天,汪东兴就领着主席到了这儿。事后汪东兴回想起那天,心里那股激动劲儿还历历在目,“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打拼,主席总算是带着我们来到了北京。”
中南海的安全保卫大任落在了汪东兴的肩上,就连毛主席出国访问的安保也是他来主导。汪东兴干这些活特别上心,一丝不苟,从来没出过差错,哪怕是再小的事儿,他也会琢磨得透透的。
有次撤退,部队正打算在路上挖战壕呢,汪东兴眼尖,马上喊停:“哎,得留条道儿,好让领导的车过去。”这点儿小细节,其他人都没留意到。
1949年冬天,毛主席打算出国访问。在动身前,他特地选了汪东兴来负责整个行程的安全保卫。
汪东兴得知情况后,立刻严肃对待,翻出了地图,针对专列要经过的每一个关键地方都安排了人手,确保一切顺利。而且,他坚持不离主席左右,亲自负责主席的安全。
毛主席跟对方在莫斯科碰头那会儿,两边都不能有警卫跟着。汪东兴心里头那个急啊,生怕主席有啥闪失,所以就守在值班室里头,等着看有啥动静。
这次聊天聊了大概五个小时,他在这期间一粒米都没沾,就是渴得实在不行的时候,才稍微喝了一小口水润润嗓子。
后来毛主席知晓了这事儿,就叮嘱他别再这样做了,但他坚持说,主席的安全才是头等大事。之后再碰到类似情况,他依旧如故。就从这件不起眼的小事里,也能瞧出他们俩感情有多深。
汪东兴深得毛主席的信赖,长时间里,他都是主席身边的安全守护者。主席经常提起,说自己已经习惯汪东兴陪在身边了。
1980年那会儿,汪东兴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回归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他还觉得这其实挺不错的。
汪东兴对自己的身份从副主席变成普通老百姓这事,挺看得开的,过得挺简单平凡。他平时没啥事就捧起书本,专心地读。为啥他会选择不干了呢?一来是因为身体大不如从前了,二来也是想给年轻人腾腾地方,让他们有更多机会。
平常让他去参加活动,他大多都会婉拒。对于不认识的来访者,他很少会见,但要是家乡来的朋友或乡亲们,他总是特别欢迎。当家乡找他帮忙编写历史资料时,他特别开心,也很乐意帮忙。
那时候他视力不行了,但仍然戴着老花眼镜,坐在书桌旁,逐字逐句地查看稿件。碰到文字材料,他非得自己动手,一字一字地写下来,检查得特别认真。
那时候,跟他一块儿干活的年轻人都挺敬重他,纷纷说:“您这把年纪了,还得跟我们一起受累,真是太不好意思了。”可他却笑着摇摇头,说没啥大不了的。
到了晚上,年轻人都走光了,汪东兴又打开了台灯,架上眼镜,接着校对。他对工作的态度真是一丝不苟,让人打心底里佩服。他这么做,可不是图啥回报,就是盼着能有更多人知道咱们党的历史。毕竟,他心里始终装着咱祖国的建设,惦记着这片地上的老百姓。
2000年的时候,市面上冒出来一本《汪东兴传》。汪东兴一看,气不打一处来,因为书里写的很多都是瞎扯,他压根儿就没见过那作者,这书咋能是真的呢?他起初想着找律师给自己讨个公道,可这事儿刚露出一丁点儿风声,立马就炸了锅。为了不把事情闹大,他最终还是决定算了。
既然都已经退出江湖了,那就少掺和那些没必要的争吵吧。
2015年那会儿,汪老走了,可他给国家和党做的那些好事儿,咱们每个人都得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