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境万般君莫问,自怜方寸本来虚:古人一句话,治愈了我的焦虑!

老方说老方说 2025-01-18 16:51:05

元稹,字微之,唐朝著名文学家和官员,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两人也是至交好友。

在《离思五首》中,有两句话众所皆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而《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是元稹创作的七言律诗,分为四首,相对少为人知,但意义更为深刻,值得细品。

下面我们就详细讲一讲。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江州即江西九江,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江州有段失意的日子。

《琵琶行》成于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而《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成于元和十年(815年),都是遭到贬谪,元稹和白居易算是同病相怜。

茅檐屋舍竹篱州,虎怕偏蹄蛇两头。

暗蛊有时迷酒影,浮尘向日似波流。

沙含水弩多伤骨,田仰畲刀少用牛。

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从这首诗来看,通州(四川达县)的情况还是很艰苦的,可谓刀耕火种的蛮荒野地。作为通州司马,元稹的处境比白居易糟糕多了。

文章恨命达,在恶劣的条件下,元稹的感伤、诗情也多了不少。

孤独寂寞冷,元稹在通州大不易。

平地才应一顷余,阁栏都大似巢居。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

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山多,元稹从繁华的京城来到偏远的江湖,就像是现代人从灯火辉煌的上海来到蛮荒的非洲部落一样,落差极大。

哪怕衙门的同事也似乎野人,河中行走的是鱼一样的细小船只。商业萧条,田地荒芜。元稹心中是万种的愁苦啊。

哭鸟昼飞人少见,伥魂夜啸虎行多。

满身沙虱无防处,独脚山魈不奈何。

甘受鬼神侵骨髓,常忧岐路处风波。

南歌未有东西分,敢唱沦浪一字歌。

白天人迹罕见,鸟比人多。夜里老虎长啸,让人心惊。生活条件极差,元稹的身心都受到很大影响,但他骨子里还是乐观的,可以忍受这一切。

由此来看,哪怕是唐代盛世,哪怕是做官,也是没有什么安稳和享受,照样吃苦受罪,至于普通老百姓,情况只能是更糟糕。

苦境万般君莫问,自怜方寸本来虚:古人一句话,治愈了我的焦虑!

重点是第四首,前面三首都是描述和铺垫,最后一首才是元稹真正要表达的思想。

荒芜满院不能锄,甑有尘埃圃乏蔬。

定觉身将囚一种,未知生共死何如。

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苦境万般君莫问,自怜方寸本来虚。

庭院荒芜,我们可以想象具体的景象:一个衰败的小院子,里面杂草丛生,随处都是蛛网,犹如《聊斋》故事里的样子,几乎不能重新打扫了。

锅碗瓢盆上都是灰尘,菜园里也没有什么菜。元稹感觉自己被囚禁在了这个地方,前途渺茫,不知道还有没有出路。

他以饥饿困顿的丧家犬和快要脱水的鱼来比喻自己,可见当时他所面临的困苦和危险。真的是命悬一线,危如累卵,如果你是身处其中,你会怎么办?

心生万法,色不异空。

虽然说了很多艰苦的情况,但元稹希望好友不要担心挂怀,他深知人生无常,缘起性空,内心本来就是空虚。

不管是环境的荒芜还是生活的困苦,都是无可奈何,遇到了就要面对,谁也无法逃避。人生就是如此,不如意事常八九,谁也不能想当然。

所谓用心若镜,就是庄子的思想,“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不怕受苦,就怕镜子、内心蒙尘。换句话说就是人的欲望、妄念等跟尘土一样,会蒙蔽人的智慧,让人受现实和情绪的牵引,自欺欺人,为物和境所役。

也就是说“苦”是假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人生就是借假修真,心生万法,万法由心,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跟心联系在一起的,心不动,则心外无物。所以古人强调养心,心安是修身的关键。

诸法无我,人这辈子归根结底要克服的就是“我执”。多少人一生都没有洞察到本质,身不由己,随波逐流,这是最可怜可悲的事情。

1 阅读:35

老方说老方说

简介:互联网创业者,喜欢分享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