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产业科技
消费互联网迈向深水区,头顶降本增效和利润考核KPI,即便是扮演基础设施角色的平台企业,也开始慢慢将手伸向用户钱包。在企业生存面前,商业化无可厚非,但对于一贯绿色、免费的平台而言,开始那一刻多少会有些纠结和惶恐。
在线地图平台即是这一类。
由于当前地图服务市场高度集中,高德居首,百度其次,二者在百姓生活中可谓是水电煤的角色。因此关于它们的商业化动作,稍有动静便会引起围观。诸如前段时间市场传言高德地图将推出全新收费模式,引发了社交网络上的热议。
很多网友表示意外和不满,甚至在不少用户言论中显示出抵触情绪。但从商业逻辑角度来看,高德地图即便开始了更多元的商业化探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毕竟,高德地图苦营数年,现已成为坐拥超10亿用户,日活跃用户超过1亿的国民级应用,而按照诸如美图秀秀等实用类工具APP的一贯做法,手握如此大的流量,变现也是必然。
不过这一次,还真是冤枉了高德。
据了解,本次高德地图收费传闻只是上线了几款付费联名主题车模,如3.5元的史努比、8.8元的吾皇猫,对原有免费导航功能的使用,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高德地图官方也强调,“过去、现在、未来,高德都没有对地图导航收费有过任何的计划。”
虽然付费导航纯属乌龙,但久未实现盈利也是事实。作为阿里本地生活集团板块的重要棋子,高德地图曾被阿里收购后,一直保持“做好一张地图”的定位,既不做商业化,也不做O2O,强基础设施标签让高德获得了海量用户导入。
如今,高德地图化身阿里组织架构调整的冲锋选手,在锚定阿里各业务底层基础设施的战略关联的同时,也加快了商业化延伸,包括面向C端的聚合打车、面向B端的导航定制服务,但均未触及导航基础功能的商业化。
接下来,高德的商业化探索必定会更加多元,更加有力。如何在商业化和生态稳定性之间保持平衡,也将是高德频频遇到而又必须作出取舍的问题。
若付费成真,你还会用吗?
业内很多人认为,地图服务商通过向C端用户收费实现商业化盈利行不通,毕竟有凯立德的惨痛教训摆在那儿。
早在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荷兰凯立德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在中国地图导航市场循序崛起,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几乎垄断了车载导航机装市场,是业内绝对的第一品牌。
当时,市场上的导航服务都是要付费购买的,高德地图40元,百度地图30元,而凯立德要108元,还要每两年支付地图升级费用。那时的高德和百度,在凯立德面前都是弟弟。
然而,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导航软件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剧。2013年,百度和高德先后开启免费策略,而凯立德只是顺应降价,却不肯免费。于是,凯立德的用户快速流向高德、百度,而凯立德也终在市场竞争中落败,退出历史舞台。
有前车之鉴示警,似乎预示着只要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开始实施收费模式,就同等于自绝于民。然而这一想法,忽略了在凯立德消失后的这十多年的互联网发展中,消费者的付费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对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服务体验而支付额外费用。这在诸多平台企业的利润模型中即能看出,会员和付费的增值服务占比大幅提升。
高德地图作为下载量长期霸榜各应用商店的导航品牌,其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口碑,给用户带来坚实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得高德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很高,因此用户对其产品和服务的付费意愿也并非没有。
而消费者在此次乌龙事件中表现出的激烈情绪,主要源于在收费细节未明朗前,担心高德会搞“会员专属”,根据付费等级给用户推荐不同的路线,从而影响了导航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在高德承诺“地图导航功能永不收费”后,消费者对本次增值皮肤服务的态度明显缓和,更多的网友表示愿意接受在合理的付费功能,从而提升出行体验。
高德自然也在付费问题上留了活口,后续的版本中可能会引入一些收费功能,如导航语音包、专属车标、特色皮肤,以及其他类型的功能权限。
反过来看,付费功能的出现,需要获得用户的认可和支持,这也会倒逼高德地图不断完善导航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从而确保用户能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
亏损多年,靠什么挣钱?
虽然高德在上线之初有过一段时间是付费模式,但付费收入并未能帮助高德实现盈利,就更不必提全面实施免费模式之后了。
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德地图在初创时期,聚焦于地图数据的测绘、采集、处理,以及导航功能的研发。随后,高德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提升地图的精度,丰富地图的功能,以及扩大市场份额,期间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巨大。
然而,不盈利并不代表只花不挣。虽然to C不能收费,但高德的绝大多数收入来源于多元化的to B市场。
从成立之初,高德便十分注重B端后车市场。这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面向车企的预装收入和增值业务收入。高德与宝马、本田等众多汽车厂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车载导航解决方案,以及广告投放、周边推荐等增值服务。
随着高德地图用户规模的扩大,高德地图在车载导航软件市场的份额占据领先地位,尤其是在预装导航市场方面有着很高的占有率。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高德的市场份额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高德的另一大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业务。高德地图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精准的流量数据,这使得其成为广告主投放广告的理想平台。
高德地图的广告业务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品牌汽车销售、汽车保养、汽车用品,以及如租车、代驾、酒店预订、票务预定等出行相关服务,还包括日化美妆等一般消费品。站内的横幅广告、视频广告、信息流广告等多样的广告形式,都为高德带来了可观的广告收入。
同时,高德还开放API接口,允许开发者将地图导航功能集成到自己的应用程序中。通过向开发者提供稳定、高效的API服务,并收取相应的费用,从而实现了技术服务的变现。
此外,高德还面向企业提供地理编码、路径规划、地理围栏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位置智能化和业务优化,以及通过向其他公司提供地图数据许可,为高德地图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坐拥国内地图导航最大DAU,高德的商业化野心显然不止于此。立足本地生活服务的位置关联属性,高德地图到家、到店业务的前景也充满想象力,其中聚合打车便是高德商业化野心的突出印证。
2017年,高德率先开启了聚合打车模式探索,瞄准中小网约车平台的获客需求,以服务商角色连接网约车平台和海量用户,通过平台补贴、低价竞价机制压缩用户打车成本,短短几年将打车业务产品化,实现了20%左右的网约车市占率。市场消息称,高德聚合打车业务的毛利已经转正,接下来还设定了日均千万单以及全面盈利的目标。
打车业务跑通后,高德还发布“高德指南”,依托打车业务为基础,成功切入包括餐饮、娱乐、酒旅、房地产等业务为主的本地生活领域。
虽然以目前的营收情况来看,高德的本地生活服务并未见较大起色,但其与饿了么、口碑、飞猪等业务组成的生活服务板块,形成了协同效应,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本地生活生态体系奠定了基础。
商业化之外,其实对阿里来说,高德属于基础建设。阿里的本地生活、移动支付等很多业务,都必须建立才强大的地图数据资源和精准位置服务的基础上。而高德在地图导航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技术优势,为阿里的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如果不是入主高德,则阿里将付出更大的研发时间和资金投入。这就意味着,高德之于阿里,其商业价值的想象空间,并不局限于盈利本身。换句话说,只要阿里还在,高德无论是否实现盈利,都不会被舍弃。
当前地图导航软件竞争激烈,用户选择的空间依然很大,任何激进的商业化探索都将可能产生用户出逃的结局。但背靠阿里这棵大树,高德的商业化探索会更有节奏,只要不影响用户的服务体验,其商业化盈利探索就可以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