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舍那大佛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内,是龙门石窟中最著名的佛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佛教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卢舍那大佛作为其中的巅峰之作,不仅体现了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也见证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高峰期。
据史料记载,卢舍那大佛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 672 年)开始动工,直至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才大功告成,前后历经约三年九个月。相传,卢舍那大佛的面相是以武则天的容貌为原型雕刻的,因此这尊佛像也被称为武则天的“报身像”。
参与建造的工匠们来自全国各地,卢舍那大佛的面部轮廓、五官比例、服饰纹理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雕琢。在建造过程中,还设有防水保护措施,如在奉先寺顶崖正中,向南、北两个方向挖了一条深约 1 米,宽 0.9 米,长 60 余米的 “人” 字形排水沟,以排除山洪和阻拦滚石。
大佛的面庞圆润丰满,双目微微下敛,目光慈祥而深邃,仿佛俯瞰着世间万物,洞察着众生的疾苦。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神秘而宁静的微笑,给人以亲切、祥和之感。大佛的发髻呈螺纹状,排列整齐,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身上的袈裟线条流畅自然,质感逼真,仿佛随风飘动,这些精美的雕刻也体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卢舍那” 在佛教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它是梵文音译,意为 “光明遍照”“净满” 。奉先寺以卢舍那大佛为中心,周围还雕刻有众多的菩萨、弟子、天王和力士等造像。这菩萨们面容端庄秀丽,气质温婉慈悲;弟子们则神态虔诚,恭顺聆听佛法;天王和力士们则体魄强健,威风凛凛,守护着佛法的尊严。些造像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
在唐朝的繁荣时期,它一直都是香火鼎盛,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战乱的频繁发生,龙门石窟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后来龙门石窟的一些造像也被盗凿、损毁,而卢舍那大佛也未能幸免,其部分装饰和细节遭到了破坏。
19世纪末20世纪初,龙门石窟再次成为了侵略者觊觎的目标。许多珍贵的文物被盗运出国,大量的造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卢舍那大佛虽然体型巨大,难以搬运,但也在这场浩劫中受到了一些损伤,其表面的色彩逐渐脱落,部分雕刻也变得模糊不清。
写到最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龙门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和保护,卢舍那大佛也得到了精心的呵护,大佛的破损部分得到了修复,其历史风貌得以尽可能地恢复。如今,卢舍那大佛依然屹立在龙门石窟,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庄严与神圣。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