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霄寒
特朗普为了重新回白宫,跟哈里斯斗得水深火热的戏码,着实是让中国网友看了一出好戏。
可没想到特朗普回到了白宫,他整个人都变了,在他新团队的带领之下,美国有了超级大国的态势。
例如最近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特朗普发表了三个要点,其中一个对中国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特朗普表示,他邀请全世界的企业都在美国生产的商品,他承诺给出最低税的待遇,否则,这些商品必须支付高额关税才能够在美国出口。
对此,特朗普提到了几千亿到数万亿美元的数额,他明显是在针对生产大国。
中国有一个标签非常出名,那就是make in china,不管是底层普通人民还是富贵阶层,在他们家中都能够找到中国生产的商品。
因此,美国的关税改变对于中国而言影响是超大的。
一开始,美国提高了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中国却可以通过走加拿大或者是墨西哥途径将商品出口到美国,来躲避关税。
但这一招,却不是百分百有用的。
现在特朗普来了一个“只有在美国生产的商品才能享受关税政策”,一下子堵死了所有跟美国做外贸生意的国家的路。
中美对峙的戏码好像即将会开始,除了在经济方面,在政治形态方面,美国也是立刻摆出了明确的敌对态势。
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成员已经全部到位,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国务卿鲁比奥,美国的国务卿向来是跟美国政府扮演唱红白脸戏码的好手,鲁比奥正式就任以后,立刻打响了反华第一枪。
在美国副总统接待各国特使的时候,美国的国务卿在另外一边会见了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的外交官,这四个国家加起来,会唱怎样的戏,中国网友们想必非常清楚。
拜登在位时,他带着美国跟这三个国家结合成了四国联盟,展开架势“围猎”中国。
特朗普上位以后,把拜登政府颁布的几十条行政条例一下子废除了,连同拜登在位时期聘请的底层公务员也解聘了,唯独这一条所谓的四国联盟,特朗普坚持接手,他们的目标同样是中国。
从鲁比奥出发点来看,他能否成功还得看其他三个国家的态度。
印度在2024年11月中旬的中印外长会上,跟中国相谈甚欢,把中印之间的共识确定了一番,中印两国的关系因此得到了改善。
印度太多的改变是因为其在跟加拿大的摩擦时,拜登政府站在加拿大那边。
因此印度作为两头草立刻拜回了中国。
如今,美国新的政府向印度伸出新的橄榄枝,印度一定会见风使舵。
像之前提出来的“相互尊重,相互敏感,互惠互利”,肯定会被印度一下子抛弃。
因为特朗普政府为了兑现他竞选时的诺言,他一定会下血本。
其次是日本。
撇开中日两国之前的血海深仇,如今也是需要和平共处的,所以中日两国非常需要白纸黑字来缔约相关的相处原则。
日本的外相来访过华,日本的首相石破茂亲华,这两点大家有目共睹。
但众所周知,美国在日本有驻军,日本不是真的独立。
其对中国的态度颇受美国的影响,加上日本对中国虚假多真诚少。
这么算下来,鲁比奥的算盘一定能敲响。
鲁比奥作为美国高官,在他没有当上美国国务卿之前,对中国的态度就是强烈的敌对态度。
例如在台湾问题上,鲁比奥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面前诋毁中国,越俎代庖划清大陆跟台湾的边界线。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新疆棉花事件,背后便有鲁比奥的手笔,他打着所谓的人权道义借口插手中国内政,对外宣扬中国大陆奴役新疆跟香港。
可想而知,鲁比奥的谋求有多大,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美国国务卿,想必也是带着制约中国政策才能上台的。
不过上台后的他,对中态度转变十分迅猛,在与王毅的通话中,鲁比奥表示愿意与中方坦诚沟通,美方不支持“台湾独立”,希望台湾问题,以海峡两岸都能接受的条件和平解决。
不过王毅也霸气回应,大国就应该有大国的样子,希望你好自为之。
这一重话,直接凸显了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得干预我国内政。
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仔细盘点特朗普周围的核心官员,几乎没有一个是亲华的,看来这一次,特朗普一定会让中国真的感到棘手。
在经济方面,中国完全可以做到自产自销,但中国不可能跟世界脱轨,所以中国的商品必须要出口,对于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中国的消费者们同样有需求。
如此深的牵绊关系在美国高额关税的政策之下,受伤的一定是中国的生产商家,中国的厂家可能会因此倒闭的言论并不夸张。
在政治方面,中国同样需要跟其他国家谋求和平共处。特别是台湾问题越来越棘手的情况之下,中国南部的邻居们的态度非常重要。
特朗普政府接棒拜登政府的行为,无疑给中国发出了警告信号。
总的来看,特朗普蜕变了,他不再是第一次当总统时,只打贸易战的总统,而是想方方面面都带着美国前进,而且是以对外扩张为出发点的前进。
特朗普想要把墨西哥湾改为美国湾的言论只是冰山一角。
像特朗普刚推出的特朗普币,很多人笃定了特朗普上台以后,特朗普币一定会升值,因此大肆购买,却没想到特朗普被立刻贬值,随之而来的是梅拉尼亚币。
这一次的特朗普把做生意的手腕都用来斡旋政治对手了。
中国想要发展,就必须把内外忧患都解决掉,美国出手牵制中国一定会影响到中国的大棋盘。
对此,希望中国消费者能够清醒起来,要明白中国消费者一旦不支持所有进口商品,先着急的必定是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