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并不是只有在古代才会听到的嘲讽,现代社会有很多专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占据了很好的社会资源,却从来不真心为人民办事。他们提出的一些建议和主张,不仅是让人啼笑皆非,有的甚至会引发众怒。
“建议降低结婚年龄来提高生育率”、“建议年轻人都在公司附近租房缓解通勤问题”、“建议不再使用小麦收割机”……这些不靠谱的发言,抹黑了整个专家全体的形象。连央视网都直接点名,让所谓的专家不要再“贱议”。
以前的专家都是代表了某个领域的权威,人们都会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但是最近我们能听到越来越多离谱的建议,专家也沦为“砖家”,年轻人都开始排斥专家,“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让我们看看最近的专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现在这个样子的。
有专家建议:降低我国法定的结婚年龄,以提高全国的生育率。我国法定的结婚年龄是男生22周岁,女生20周岁,这是综合考虑了男女不同的生理构造,在这个年龄,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才能基本算是发育完全,才可能承担起婚姻的责任。
这样盲目的降低适婚年龄,不仅不会提高生育率,人们在还不成熟的时候就结婚,婚后自然会产生很多矛盾,还会提高离婚率,造成很多适得其反的后果。而且生育率低和结婚年龄关系不大,是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太大,才导致都不想生小孩。
甚至有专家提出,适当处罚不愿意生育的年轻人。此言一出,彻底激怒了年轻的群体。生育是人们的一项权利,如果处罚不愿意生育的年轻人,就是把权利变成了一项义务。义务只能由法律明确规定,这样的行为不仅得不到支持,还会与法律相违背。
为什么专家会提出这些不合理的建议呢?这背后有他们利益的考量。专家只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在各个领域的权威人士都是有自己的职称的,而为了升职称,就需要有研究成果。理工科的以数据实验作为标准,而有些文科的教授们就只能通过提出建议来撰写自己的论文。
有些是为了自己的职称,而有的是单纯的因为没有生活经验。很多专家都是从小家境优渥,在成为专家之后收入也很高,没有经历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就像是金字塔里的学者,一心扑在自己的研究上,却忽视了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建议自然得不到落实。
比如有一个专家建议,为了保护环境,农民在收割小麦时不再使用小麦收割机。这个专家一看就是没有耕种的经验,家里也没有农民。现在都是大面积批量耕种,一户农民负责的范围是很大的,如果不使用小麦收割机,仅靠人力,是非常不现实的,效率也很低下。
专家的权威已经跌到了谷底,连央视网都直接点名批评,让一些所谓的“专家”不要再“贱议”。但是其中有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专家,只是借着“专家”的名号来蹭热度。有多大的能力,就要承担多大的社会责任,专家们不要再站着说话不腰疼,以此来挽回损失的形象。
虽然最近专家的形象被抹黑的很严重,但我们也不能误伤了那些真正为民着想的好专家们。像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像一夜之间白了头的吴尊友教授,都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一直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以专家们要是想获得人们的尊敬,就必须从金字塔中走出来,去体会社会民情。有的专家已经过度“商业化”,说的每句话背后都代表了某种利益,自然不受大家待见。要站在大众的立场,真正为百姓着想,重新树立起人们对专家的信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专家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变成了哗众取宠的“小丑”。专家作为公众人物,说的每句话都可能会影响一个群体的人。所以更要谨言慎行,让我们的社会重新树立起对专家的认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