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晚上醒好几次,睡了又好像没睡,白天昏昏沉沉、头脑很不清醒……出现这种情况,你很可能是陷入了“碎片化睡眠”的困境。?“碎片化睡眠”该如何应对呢?专家教你5招远离“碎片化睡眠”。
睡眠碎片化,是指夜间睡着时反复出现短暂的觉醒,或是深、浅睡眠间的转换过度频繁,导致正常的睡眠周期被打断。这种现象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即使睡眠的总时长足够,人们在白天依然会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夜间觉醒”都叫“睡眠碎片化”。
正常睡眠中,人的大脑本就会经历几次“微唤醒”,这样有助巩固前一天的记忆,只持续几秒,很难被察觉。但睡眠碎片化的“醒”是指,你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醒了,并且再次入睡时不会太顺利,一个晚上能折腾好几次。
“碎片化睡眠”的原因有哪些?1. 生理因素: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
2. 心理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 环境因素:如噪音、光线、温度不适等干扰;
4. 生活习惯:如晚上摄入过多咖啡因或酒精、不规律的睡眠习惯等。
“碎片化睡眠”有哪些伤害?好睡眠的检验标准是起床后身体舒服、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做事效率高,能胜任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睡得时间长,不等于睡得好。有的人即使睡10个小时,起床后仍感觉身体疲倦,问题很可能就出在了“碎片化”上。频繁的睡眠中断不仅让你“睡不够”,更会破坏睡眠周期,对健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1. 导致深睡眠不足
正常情况下,人的浅睡眠占睡眠时长的75%~80%,深睡眠占20%~25%。醒来次数过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睡眠周期,就会影响深睡眠的质量,深睡眠期间需要完成的生理功能就完成不了。
2. 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很多研究表明,睡眠障碍易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我国一项针对54名存在睡眠碎片化问题的人群研究显示,与试验开始时相比,3个月后,受试者的抑郁指数增长程度与睡眠碎片化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3. 影响造血功能
有研究发现,对小鼠进行为期16周的碎片化睡眠干预,可以长远地影响其骨髓的造血功能,尤其是增加了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这意味着,睡眠碎片化与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4. 损伤大脑功能
睡眠中断还与淀粉样蛋白沉积有关,可造成大脑的认知功能受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诱因。
5. 影响葡萄糖代谢
有研究发现,长期具有碎片化睡眠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血糖异常,包括血糖水平升高和葡萄糖不耐受,以及胰岛素抵抗。
如何避免“碎片化睡眠”1.积攒“睡眠动力”
睡眠动力,也称睡眠压力,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睡眠动力越大,越容易入睡,睡眠越深。有睡眠问题的人,可以尝试不管晚上睡眠好坏,白天不补觉也不午睡;如果要午睡,不能超过30分钟,避免在傍晚小憩;晚上临睡前,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躺着看手机、看电视、看书等,告诉自己“床只用来睡觉”,其他的事情去沙发或客厅完成。
2. 培养一定的疲劳感
适量运动可以培养一定的疲劳感,也能增加睡眠动力。建议每天坚持运动22分钟至1小时,最好是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尽量在白天进行,睡前2小时应避免运动。
3. 训练“睡眠节律”
睡眠节律,可以理解成“生物钟”,即睡眠-觉醒的规律,可以通过定时睡觉、定时起床来培养睡眠节律,周末也不例外,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内在生物钟。
4. 常做放松训练
通过放松训练,降低身心焦虑水平,可以促进睡眠。放松训练的方法很多,容易自我训练的方法是“正念呼吸”,选一个舒适的姿势,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身体每一处的细微变化。
5. 纠正睡前习惯
如避免晚餐吃得太晚或太多,少喝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品。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郑荣华】
【编辑:san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