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玄宗初登皇位时,那可是英明非凡,打造出了一片盛世安宁的景象。然而到了他晚年,却过度沉迷于寻欢作乐,还把朝政大权交到了杨贵妃的家族手中,致使朝廷上下腐败不堪,百姓也心灰意冷。本文会以安史之乱当作背景,借对那时朝廷局势的刻画,研究唐玄宗晚年疏于政事以及杨氏家族专权带来的恶劣后果,还有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引发了安禄山的造反,给咱大唐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第一章:君王怠政,权势滔天的杨贵妃】
开元年间,国家昌盛,百姓富裕,唐玄宗正值意气风发之时,他推行积极且开明的举措,重视任用贤才,让咱大唐的国力愈发强盛,百姓的生活也越发富足。那时的民众都夸赞唐玄宗是圣明之君,而且还有李世民父子这样的贤明君主曾治理国家,使得唐朝的威望在四方外族中广泛传播。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岁月悠悠前行,唐玄宗也慢慢迈进了中年阶段。原本他那勤政且关爱百姓的心境,不知不觉中有了转变。玄宗认为自己当政好些年了,是时候退居到后宫之中,去尽情享受家庭的欢乐了。就这样,他渐渐地把朝政的重要权力交付给了受宠的臣子李林甫。
李林甫这人阴险狡诈,上朝面圣唐玄宗时,他老是唯命是从的样子,可背地里却大肆敛财,收受贿赂,拉帮结派谋取私利。为了讨得玄宗的欢心,李林甫隔三岔五地就往宫里送些贡品美食,还拿钱财去贿赂宫女和太监,就为了弄清楚玄宗的喜好。
慢慢地,玄宗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里难以自拔。特别是贵妃杨玉环进宫之后,玄宗的全部心思都落在了她的身上。杨玉环长得倾国倾城,那翩翩起舞的身姿比任何一个舞女都要动人。玄宗成天和她如胶似漆地腻在一起,连朝政之事都抛之脑后了,就想着纵情地沉浸在这后宫的美人之中。
杨玉环那可是相当识趣,她刻意扮出担心不再受宠的样子,把自己整得格外体贴周到地去伺候玄宗。玄宗瞅她如此温柔又漂亮,对她的宠爱那是越发深厚了。朝廷里的人看到这情形,也都一个劲儿地顺着杨玉环的心意来,好去巴结皇帝的宠妃。
杨贵妃那一大家子变得权势熏天,她的哥哥杨国忠更是大权在握,把李林甫给顶替了,当上了宰相。为了让自己姐姐的地位稳稳当当的,杨国忠还去拉拢宫里的太监和宫女。这些人会偷偷地向杨贵妃讲谁对她有不满,随后杨贵妃就靠着皇帝的力量把跟自己不对付的人给除掉。
满朝上下都在传杨贵妃把控着朝政,她的那些亲戚也都挨个得了封赏,就跟一人发达了,全家跟着沾光似的。杨家原先不过是个地方上的小家族,这下子却突然成了顶尖的权贵,这让不少元老级的重臣心里很不舒坦。他们觉得杨家是靠着杨贵妃靠姿色受宠,靠跟皇上的那点事儿来掌权的,根本没什么真本事。
杨贵妃为彰显自己的权势,竟让唐玄宗特地开辟贡道,就为给她运送喜爱的岭南荔枝。荔枝得保持新鲜,于是御膳房的太监们没日没夜地加急运送荔枝,丝毫不敢耽搁。而杨贵妃的那些亲戚们更是嚣张至极,四处大肆挥霍钱财,张狂显摆。
这下子,朝廷内外抱怨声四起。大伙都觉着唐朝成了杨家的天下,皇帝简直就是杨贵妃操控的木偶。杨家那伙人嚣张蛮横,把唐玄宗身为君王的威严给整没了。朝廷政事混乱不堪,老百姓的心也慢慢散了,不再向着朝廷了。
【第二章:朝堂文武内斗日趋白热化】
杨贵妃的那些亲戚在朝廷中慢慢构建起一个颇为强大的政治团体,这让其他大臣们心里很是不满,对其极为反感。宰相杨国忠更是牢牢掌控着大权,就连三公见了他都得卑躬屈膝。不少忠诚良善的人察觉情况不妙,纷纷选择辞官回乡,着实不想掺和这乌烟瘴气的朝堂之事。
现如今,上来的是一帮奸猾之辈。这些人表面上装得忠心不二,实际却私下拉帮结派,相互传信、挑拨是非。杨国忠用人唯亲,只提拔自己的亲信,把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纷纷贬谪,使得朝堂之上尽是些肆意横行的家伙当道。
与此同时,禁卫军中的好几位重要将领私下里拉帮结派。这当中最让人害怕的要数河西、范阳节度使了,他们各自把控着禁军中的左右神策大将的职位,手里握着大量兵力,势力相当强大。
这两帮军阀暗中较劲,各自拉拢宫里的太监,以求获得皇上的宠爱。这么一来,宫里的太监也分成了左右两派,形成了不同的阵营,彼此之间相互拆台、争执不休。他们在皇帝跟前添油加醋、无事生非,对皇上的决策产生了更进一步的影响。
安禄山本是领旨镇守边疆的大将,曾多次带领军队打退外敌入侵,立下不少战功。他渴望在朝廷里占据一定地位,因而认杨贵妃作母亲,以此博得皇帝的信任。安禄山性子直爽,不会阿谀奉承,这跟阴险狡猾的杨国忠完全合不来。
这两人你来我往的,彼此就结下仇了。杨国忠这人吧,眼里容不得沙子,瞧不上安禄山在军队里的那点威望。他老在唐玄宗跟前说安禄山的坏话,讲他骄横放纵,功高了就开始自满。而安禄山那早就在心里盘算的野心,也慢慢让他有了叛变的念头。
河西节度使察觉安禄山心怀反叛之意后,私下里与他勾结,欲结为同盟。他们打算联手对抗朝中的杨氏势力。要知道,一个文官和一个武将合力去对付玄宗以及杨氏,那简直是易如反掌之事。慢慢地,唐玄宗竟也听信了一些坏话,对安禄山产生了怀疑之心。
咱这整个朝堂啊,已然分裂成了好几股相互敌对的势力。那杨氏一族呢,仗着皇帝的宠信,那是相当跋扈;文臣和武将呢,也是明里暗里地争斗;宫里的太监们,更是拉帮结派,为自己谋私利;就连地方的藩镇,都暗暗起了别样的心思。这些个势力啊,错综复杂,争斗个没完没了,把咱大唐一步步推向了动荡不安的边缘呐!
【第三章:杨安两派矛盾激化,埋下叛乱导火索】
杨国忠当上宰相后,就打算趁机好好整治一下安禄山。安禄山在边疆屯兵已久,声名远扬。杨国忠对他很是畏惧,于是就在玄宗跟前搬弄是非,谎称安禄山有谋反的念头。
安禄山这人性格直来直去,跟那阴险狡诈的杨国忠那是水火不容。他着实受不了杨国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事风格。就这么着,他俩的矛盾一天比一天厉害。
在一次朝会上,杨国忠特意安排自己的亲信在玄宗跟前数落安禄山的不是。安禄山实在是气不过,怒而向杨国忠发起攻击。玄宗赶忙劝阻,这才没让事情闹得不可收拾。然而从那以后,杨安两派的矛盾就快要完全公开了。
杨国忠回到家中,冲着夫人一通抱怨:“一个小小的边将,竟敢跟我作对?等我把他收拾了,得让他明白我杨家可不是好惹的!”
夫人劝说道:“安禄山那可是势力强大得很呐,要是明着跟他对着干,恐怕不太安全,倒不如对他的亲信下手,一点一点地把他的势力给削弱掉。”
杨国忠猛地回过神来,当下就吩咐自己的心腹去编造安禄山部下的丑事,这事儿很快就闹得满城风雨。安禄山的部下们士气大受打击,对他也不免有了一些埋怨。
安禄山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对着家里人好声好气地说道:“我为国家效力好些年了,啥困难没遇过,啥苦头没吃过,结果却碰上这倒霉事儿,被人猜忌陷害。朝廷里奸臣小人横行霸道,我连个容身的地儿都没有。没准儿我得扛起大旗造反,把这乱糟糟的世道和朝政给收拾咯!”
家里人苦苦央求他再好好想想。安禄山心里不痛快,成天喝个烂醉。与此同时,他还悄悄跟河西节度使取得联系,打算等时机一到就起兵叛乱。
安禄山之所以心生叛变,直接原因就是杨氏势力的不断扩张且排斥他人,还有杨国忠对人的打压与迫害。要是当时玄宗可以调解好杨、安两派之间的矛盾,说不定就能阻止这场叛乱的发生了。
然而,那昏聩无能、腐朽不堪的君主,以及专横弄权、祸乱朝政的杨氏政权,把大唐一步步推向了动荡不安的境地。而与杨氏彻底决裂的安禄山,也正缓缓地将那掌握着大军的手,伸向了叛乱的方向。
【第四章:安禄山终于举兵叛唐,杨贵妃香消玉殒】
755 年的冬天,安禄山伙同河西节度使以及范阳节度使,公然在边境起兵造反,随后,襄阳、郑州、洛阳等地接连参与其中。安禄山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不少百姓对此予以响应。在他们看来,这是替唐玄宗铲除奸贼杨氏的正义之举。
叛军来势汹汹,迅速攻克了洛阳。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匆忙逃命,当他们逃至马嵬坡时,却惊闻唐军主帅李龟已死,杨贵妃伤心至极,当即在马嵬坡的一棵垂柳上自缢身亡。
村民老张瞅见这情形,忍不住感叹道:“这君王糊涂昏聩,贵妃嚣张蛮横,自己作孽,如今自食其果,纯粹是自找的。哎,天理循环啊,国家运势有盛有衰,到头来遭罪的还是咱普通老百姓!”
安禄山打进长安后,创立了大燕政权,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安史之乱”。这场动乱持续了整整8年之久,后来唐肃宗联合回纥把叛军打败,再由郭子仪将这场动乱彻底平定,唐王朝这才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不过呢,这时候的大唐国力遭到了重创,不光是边疆地区一个接一个地闹独立,就连中央政权都被严重削弱了。杨贵妃和杨氏家族专权胡搞,乱了朝政,这肯定是引发这场叛乱的一个关键因素。
要是唐玄宗不那么执迷不悟,不任凭权势变得腐败不堪,安禄山也不至于跟朝廷闹掰。这场具有覆灭性的叛乱,毫无疑问是唐王朝迈向衰落的关键转折点。这给我们提了个醒,腐败乱政必定会给国家和社会招致毁灭性的灾祸。
【结语】
唐玄宗到了晚年,一门心思地贪图享乐,放纵杨贵妃那一族的人专权乱政,使得朝廷和民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在这样的情况下,杨贵妃家族和重臣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到了极其尖锐的地步,安禄山因此下定决心要造反。而杨贵妃也在这场叛乱里丢掉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