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vs西方,是否有胜算?

我是个大司徒 2024-08-15 02:20:55

大家好,我是大司徒,这是关于明清历史之争的最后一期,

本期我们讨论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明朝没有灭亡,或者由另外一个汉人王朝,例如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一统天下,中国近代的百年耻辱是否能避免。

这个问题实属敏感,说实话想用一期节目就把这个问题说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期节目如有浅薄之处请大家多多谅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会有近代百年耻辱,答案很明显,我们打不过人家呗,为什么打不过?因为落后呗,那问题就来了,和谁比落后?为什么落后?是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

第一个问题好回答,比谁落后?西方嘛!以及被西方影响的东亚的日本,第二个问题,相对也容易回答,为什么落后呀?因为我们没有完成近代化改革,也就是文化上没有完成科学革命,经济上没有完成工业化改革,政治上没有完成宪政革命。

第三个问题就有些麻烦了,我们是什么时候落后的,通常的观点是,我们是从十八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如果全方位的来看,这种说法没错,但我们忽略了一件事,近代欧洲的崛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崛起的,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讨论具体这个问题的原因了,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早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就已经在一些细节方面逐渐积累了。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最早的火药武器也是中国人使用的,但真正对火药进行革命性改革,确是西方人。

蒙古西征之后,火药传入欧洲,十四世纪初期,欧洲人开始研制火药武器,与早期的东方火器一样,这都是一些简单的管状火铳,有大有小,但仅仅过了一百多年,西方的枪炮就开始了质的改革,

从十五世纪中期开始,由于战争频发,基督教和伊斯兰世界都开始研发大口径的巨炮,射程和炮弹的重量也随之提升,十六世纪还出现了早期加农炮。

而单兵火器方面,以意大利为首的国家也开始研发早期的火绳枪,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西方火器逐步超越火药的起源地,到了十六十七世纪,燧发枪开始普及战场,此时的中国火器大多是一些三眼铳、神火飞鸦、一窝蜂之类的华而不实的作品,并没有质的提升。

而航海方面,中国最早发明了罗盘,但仅此而已,类似于象限仪等大多测量经纬度的航海仪器,也都是在大航海时代不断摸索出的结果。

这里我要说一点,近代中国是有参与到大航海过程中的,但并不是大航海主动的开启者,当然有人会举例郑和下西洋,这里我就不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了,我就单从技术层面谈谈,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的区别,我们看这两张地图,这是郑和下西洋,

然后这是哥伦布到美洲和达伽马过好望角的路线,

区别是什么?郑和是沿着前人的路线,沿岸都是已开化地区,东南亚、南亚、印度、中东、北非,而哥伦布、达伽马的路线则面临着未知,和缺乏补给,

西方科技的提升归功于天文理论、冶炼技术、机械科技以及早期化学的进步,可以看出,火器的落后实际上能够反应出中国在这一时期,许多技术细节的不足,而这些技术不足的本质原因是缺乏科学素养,文艺复兴之后,达芬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促进了科学革命,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又开辟了新航路。

不过从明正德、嘉靖年间开始,中国与大航海时期的欧洲人接触,引进并仿制了鸟铳、佛郎机等枪炮,以及后来的红夷大炮,这些火器逐渐开始装备于明朝的军队中,不过由于各方面原因,并没有全面普及开来。

虽然戚继光、毕懋康、赵士祯、徐光启、等人对火器和战法都有了很多改进,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在当时,要么政治上不得志,要么默默无闻,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影响到大明王朝的军事走向。

等到了清朝时期,火器的发展直接就停滞不前了,燧发枪也只是皇室打猎用的玩具,从技术水平上来讲,一直到鸦片战争前,清军中的火器几乎没有什么进步,但是相比于明朝,火绳枪的装备数量是大大提升了,不过这也直接导致后期清军冷兵器战术大大下降。

本质上说,鸦片战争之所以输得那么惨,一方面是海上大炮轰不过人家,另一方面陆上刺刀也拼不过人家,实际上清军的疲态从“康乾盛世”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了,清缅之战,乾隆的所谓十全武功之一,被英式装备的缅军打败后没有任何的反思,按照明朝的性格,应该开始学习仿制了,不对,按照明朝的习惯,雅克萨时期就应该仿制装备更先进的枪炮了,

那为什么清朝没有呢?实际上我上期节目说过,清朝作为皇权专制的顶峰,导致的结果是从上到下无一人愿意为这个国家负责,为什么?因为这个国家每一寸土地每一文钱与我无关,所以即使人家打到家门口,仍然不思进取,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后,统治者才开始逐渐省悟,向汉人大臣放权,并学习西方武器技术,太平天国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覆灭的。

这么看的话,明朝在武器这方面的潜力的确要比清朝强,但这并不能证明,明朝就可以避免近代落后的耻辱,太平天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满清统治者在技术层面开始大量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放权给汉人大臣,这就是后来的洋务运动,说实话,洋务运动的许多成就在现在看来是十分令我吃惊的,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大清能做到这种程度,但结果我们都知道,洋务运动失败了,失败的直接原因是甲午海战,我看了许多当时的记录,甲午海战失败后全国上下一片悲伤,为什么?

你可以理解当时上至统治者,下至老百姓有多绝望,你说以前我打不过西洋人也就罢了,如今我怎么连东洋鬼子都打不过了,你说以前吃败仗是因为你们船坚炮利,可如今我学习了,我努力了!我也船坚炮利!怎么还打不过!

所以有人问洋务运动的意义是什么?洋务运动其实就是花钱买了个教训,但这个教训,说实话,代价太大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虽然朝廷放权了,但这个放权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放权,只是朝廷允许你放手去干,也就是统治者允许你从权力这块蛋糕里舀上一勺,而不是皇帝把这块蛋糕切出一部分给你,学习方面,也只是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讲技术不讲科学。

所以如果明朝想要避免近代耻辱,就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你是觉得明朝皇帝是有魄力踢开儒学搞科学,还是有魄力切开自己的蛋糕搞君主立宪?还是说继任者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能够有魄力放弃既有的儒学礼教,转头学习近代民主科学?

或许有人觉得,为什么不行,说不定老朱家就出了一个拥有科学精神的皇帝呢,的确,或许从皇帝个人的角度来讲,会有崇尚科学精神的,康熙就是例子,但只要皇权专制,礼教治国的局面不改变,近代耻辱就难以避免。

明朝末期,耶稣会的传教士曾引进所谓“西书7000册”,这些书涵盖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医学生物、哲学、军事,但很遗憾,这些书在进入国内后,没有激起任何波澜,就像没有出现过一样,徐光启作为真正的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对于大明王朝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作为东方版狄德罗的宋应星,也是对近代手工业科技业毫无影响。

许多人举例子,会说明朝与西方殖民者几场战争都赢了,例如对付葡萄牙殖民者,正德年间的屯门之战,嘉靖年的西草湾之战包括后来双屿港之战对付中西海盗,和崇祯十年的中英海战,以及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

而清朝与列强打仗败多胜少,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双方对质的时间点不一样,明朝面对西方主要是在16世纪到17世纪,此时正值大航海的扩张期,其次战争的规模不一样,例如屯门、西草湾,虎门亚鞋娘这些海战,大多是只有几百人、几千人的规模,明朝之所以在几场与列强的斗争中能够取胜,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武器船只的代差并不大,此时虽然西方已经发明燧发枪,但西方殖民者还是以火绳枪和冷兵器为主,火炮方面在口径和射程上虽然优于明朝,但并无碾压性优势,而船只方面,风帆战列舰在炮火数量和行进速度上均有优势,但这些都是明朝军队可以用人数和战术弥补的,再加上此时明朝的冷兵器作战并没有清朝后期那样全面荒废,所以才能保持胜率。

二是明朝末期西方在东方的殖民规模并没有清末那么全面,说简单点,清末的列强比明末的列强,地理上距离中国更近,例如1583年,驻守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桑德,给腓力二世的信中,有一篇《征服中国建议书》写到:只要派出一万两千名西班牙战士,分四路分别从中国的广东、福建、江南、山东四个地方登陆发起攻击,那么大明帝国就可以唾手可得。

说实话,桑德这个说法确实太过自大吹牛了,但如果真的面对大规模西班牙无敌舰队,仅从海战来看,恐怕胜负难料,这里要说一下,目前网络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同时期欧洲军队吊打明朝,另一种是明朝军事领先世界几百年,这两种说法都属于脑袋被马保国闪电五连鞭了。

如果真的由明朝执掌中国,面对近代列强,或许在军事方面不会输得那么难看,在外交层面不会败的那么耻辱,但整体局面不会有多少改变。

其实对比一下同时期周边各国的改革情况,就可以大概知道明清两朝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奥斯曼帝国,也是一样君主专制,思想陈旧,但由于长期同西方作战,军事改革比较早,军事训练和作战模式十分进步,军队拥有很强的战斗力,所以近代虽然输得不难看,但由于文化方面历史包袱沉重,所以改革艰难,导致文治方面的弱鸡表现,给你再强的军队还是没有逃过西亚病夫的命运,甚至于土鸡的文治要远远落后于中国,所以即使拥有强大的军队,奥斯曼帝国最后分崩离析的结局还不如大清,大清虽然死了,但至少尸首还是完整的。

沙皇俄国,也是作为君主专制国家,但由于文化与西方一衣带水,所以在接受改革时没有大清那么重的历史包袱,很早就完成了军事方面的近代化,并且能够更好的接受先进的行政制度,所以才跻身于世界列强之中,不过沙俄的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以及政治模式陈旧,所以到了后期沙俄内部经济与政治出现严重问题,此时的沙俄面临随时崩溃的边缘,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君主立宪,要么共和,而布尔什维克们选择了后者。

第三个就是日本,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我们在教科书里都学过,明治维新,搞君主立宪嘛,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君主立宪救了日本,日本之所以能够摆脱封建,步入列强的主要原因还是能够抛去历史包袱,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一直在提一个词,历史包袱,什么是历史包袱,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你始终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孟就是比近现代的政治理论先进,不肯放下身段去学习,这就叫历史包袱,甚至至今真仍然有人认为可以靠四书五经治国。试想,如果至今所谓西方民主仍然沿用陶片放逐法之类陈旧的制度,你难道觉得不可笑吗?

而日本作为一个东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卸下包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包袱原本不是他自己的,他只需要改变自身弊病,对西方文化全盘接受就可以了,但中国不行,作为五千年的历史古国,这个历史包袱太重了,别看现在的日本貌似对于自己的文化保留还可以,其实回看一下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对于西方文化变态式的全盘接受简直令人发指。

实际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也有一大批学者是这样的态度,当然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可以批评这些学者目光短浅,崇洋媚外,但换个角度你想想,当时这些人在目睹了中国几十年耻辱,历经多次改革无效后的那种绝望感,我们当然可以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话,但回到现实中会发现,哪是糟粕哪是精华,你不具体实验实验根本搞不清,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所以历史包袱越重,走的弯路也就越多。

明朝清朝或者任何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想要步入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放下作为五千年古国的骄傲,这种骄傲不仅仅是过去,包括现在也是,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像英美的什么5G信号传播XG啊!口罩里面藏天线啊!都是这种沙文主义在作祟。

落后不一定挨打,但落后加上愚蠢和自大,一定会被即历史的车轮碾压,我们同列强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崛起与强大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不再受屈辱,因为我们太知道屈辱的滋味是什么了。

扯多了啊,关于明清两朝的节目做到现在,我也是被骂的很惨,

暂时就做到这里,之后我还会做一些关于历史方面的节目,

我是大司徒,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1

我是个大司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