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发达国家,为何日本人不像西方一样享受生活?还要拼命加班

积远观看世界 2024-11-30 07:36:33

不少人都对“996”“007”很反感,一提起来就立马要“原地爆炸”。

但在日本,加班没有最厉害,只有更厉害。

日本的民企员工人均年收入接近28万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羡慕不已。

跟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在日本加班成了常态化的事情,甚至连基础的睡眠时间都难以保证。

日本人的职场文化为何如此“内卷”?

从历史上看,日本的“加班文化”是因为战败后的日本百废待兴。

美国的扶持政策更是将日本经济推上了快车道。在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人相信“多劳多得”的观念,并将拼命工作视为一种爱国行为。

多工作、多加班等于爱国,那还不得撸起袖子加油干?

1990年的经济泡沫破裂后,民众却将这场灾难归因于“松懈”而非经济体系本身的问题,于是更加迷信“勤劳改变命运”。

作为一个深受封建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在吸收资本主义理念时保留了许多传统观念。终身雇佣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日本公司很少轻易解雇员工,员工也很少跳槽,公司就是我的家成了现实。

这种制度的副作用也十分明显,跳槽文化不发达意味着职场竞争局限在内部,员工和同事都成了“内卷”赛道的竞争者,往往不得不表现得比同事更“拼”。

加上日本还有一种“年功序列制”,员工工资与年龄和工龄挂钩,与能力无关。

这种体制让资历较老的员工占据优势,甚至出现欺压新人的现象。年轻员工为了获得同样的地位,只能以长时间工作来证明自己,期望通过“熬资历”改变处境。

越老越吃香,年轻人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但是不干又不行,因为物价太高。

例如,日本一斤大米的售价接近人民币9元,水果、蔬菜、肉类的价格更是让人望而却步。仅仅满足温饱,许多家庭已经需要为开支精打细算。

如果将这样的生活成本放在高收入背景下看,许多日本人其实并没有“可支配收入”。

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加班来增加收入。

2017年,日本有190人因过劳死或情绪崩溃而自杀。

所以,加班文化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被接受的,这是事实。

近年来,日本政府也意识到加班文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2019年,日本实施了一部新的劳动法案,将年加班时长限制在360小时,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对劳动者的一种保护。

但实际上,这项法律并未解决根本问题。一些高薪行业,如金融和建筑业,并不受这项法律限制,而其他行业的企业则会将员工的加班时长推至上限,变相实现加班的“合法化”。

此外,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被触及,劳动者的处境并未根本改变。

相比日本,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作与生活平衡上表现得更加出色。例如,法国正在试验四天工作制,劳动者完成工作后可以更自由地享受个人时间。

西方国家的物价相对较低,高收入可以直接转化为高质量生活。对于许多西方国家的劳动者来说,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非生活围绕工作展开。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让西方国家的职场文化更注重效率而非工作时长,而这一点恰恰是日本所缺乏的。

日本职场让劳动者疲惫不堪,年轻人开始失去对生活的热情,部分选择“躺平”成为“啃老族”,而老年人则因为延迟退休不得不继续工作。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小年轻们只要开始工作,就得像一个不会累的“陀螺”一样,不停地转。

其实,要想打破这种困局,日本需要在政策、文化和职场制度上进行全面改革。

从国家层面看,政府需要真正限制过长的工作时间,同时在物价控制和社会保障上给劳动者减负。

从企业角度看,日本需要摒弃“唯资历论”,用更加科学的绩效体系代替年功序列制,减少内部的职场内耗。

对个人而言,日本劳动者也需要改变对工作的态度,学会将生活与工作分离,重新定义幸福感的来源。

虽然日本的加班文化根深蒂固,但历史上并非不可改变。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日本完全有机会让劳动者从“社畜”变回生活的主人。

这个过程或许漫长而艰难,但它是重塑日本社会活力、恢复劳动者尊严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日本为加班时长设置上限 应对企业“加班文化”——环球网-2019-04/0207:14

日本白皮书:近半日本人睡不够6小时,与工作时长有关——环球网2023-09-19 06:49

0 阅读:0

积远观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