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任何方面接受自己“无能”都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本文把焦点聚集在“商业”层面,只是为了让叙事更清晰一些,也可以尽量避免触碰到太多需要“完全由主观决定的东西”。
在从事风险投资工作的时候,我曾经遇到过许多的案例:每当我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或者表露出对项目拥有者在赢利模型上质疑的时候,都会受到很直接的“反击”。在这个时候,那些项目方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乙方”,完全忘记了我们所交谈的话题只是“就事论事”,在他们看来,我的所有问题都是对他们商业模型的否定、也就是对他们商业能力的否定。
如今,在探讨商业项目的时候,我总是会“小心翼翼”。在提问或者提出不同看法的时候,我总是会强调一下这只是我的疑问或者建议,至于对方是否回答或者是否接受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好恶,并且,我会明确地告诉对方,无论他是否接受我的观点,都不影响我们继续探讨有关他项目的方方面面。
在很多有关心理学、谈判逻辑学方面的书籍当中,也会提出对于不同观点要先肯定再否定并给出建议的交流方式,比如,当不同意对方观点的时候,不必说“你说的不对,我认为……”,而可以说:“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只想在你的基础上做一点小小的补充……”,这么说话确实很累,但是也确实可以保证一些交流可以更加顺畅地进行下去。
对于为什么有些人很难接受自己的“商业无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接受自己的“商业无能”,不仅意味着对自己现在所从事工作的否定,同时也是对自己赚钱能力的否定,而“商业”两个字的本质,就是赚钱。无论是自己可以赚到钱还是与别人合作赚到钱,所表现出的都是“有能”,而“无能”所隐含的“赚不到钱”,等于是对于一个人商业能力的全盘否定。
第二,不在商业圈子里的人,他所谈的事情与商业无关,而在商业圈子里的人,他的商业能力往往可以延伸到很多方面。比如对于那些“先做朋友再谈生意”的人来说,接受自己的“商业无能”也就等于接受了自己“无法在商业圈子之内开展社交活动”的状况,他们会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商业能力,才能够被其他商业人士认可,才能够打造自己的“商业关系网”。
第三,对于商业人士而言,在一个局部的时空节点上,商业能力就是他的全部,接受自己的“商业无能”,对商业人士来说等于“关闭了一切可能性的大门”,等于放弃了自己对于未来的希望,而“没有希望的人生”是谁都无法承受的。
综上,撰写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说服谁“接受自己的商业无能”,而是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客观评价自己、客观对待自己。想要证明自己在商业领域“不无能”,就要“用结果说话”,而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