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穿梭于各地名胜古迹时,不禁感叹古建筑的壮美宏观。在众多古建筑中不乏各种亭台楼阁,你能分清亭、台、楼、阁有什么区别吗?
亭 —— 休憩观景的基础建筑
亭,作为古建筑体系中最为基础且常见的一员,其造型简约而不失雅致。
它通常拥有一个精美的顶盖,宛如一把撑开的巨伞,为人们遮挡骄阳与细雨,却唯独少了四周的墙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
这种独特的开放式设计,使得亭成为了人们在旅途中稍作休憩、静心观景的绝佳场所。
就拿醉翁亭来说,它位于安徽滁州的琅琊山,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声名远扬。
这座亭子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周边绿树成荫,野花飘香。
还有长沙岳麓山上的爱晚亭,每至深秋,亭旁枫叶如火,红遍山峦,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人们坐在亭内,欣赏着漫山红叶,仿若置身于一幅绚丽的油画之中,为大自然的壮美而惊叹不已。
台 —— 露天的建筑基座
台,仿若大地之上隆起的坚实基石,以砖头石块层层垒砌而成,形成一个露天的基座形态。
它的存在形式较为灵活,台上既可以矗立雄伟的建筑,与之相辅相成,展现巍峨气势。
也可以空空如也,仅作为一个观景、祭祀或是举行仪式的平台,供人们聚集活动。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相传为燕昭王所建,位于今北京大兴。
尽管历经岁月的磨砺,如今已难见其昔日的全貌。
陈子昂在此留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绝唱,让这座古老的台子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即便荒芜,也依然令人心生敬畏。
铜雀台,建于三国时期的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是曹操的得意之作。
当年,铜雀台高十丈,台上建有房屋百余间,金碧辉煌,气势恢宏。
曹操常在此宴请文武百官,赋诗作文,尽显一代枭雄的豪迈气概。
如今,虽只剩遗址供人凭吊,但透过历史的记载,依然能想象出当年铜雀台的繁华盛景,它见证了三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楼 —— 多层的狭长建筑
楼,以其独特的多层结构在古建筑群中脱颖而出。
它由屋层层叠加而成,两层及以上的屋汇聚一体,便有了楼的雏形。
楼的身形通常较为狭长,凭借其高耸的身姿,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让人得以登高望远,俯瞰大地的壮丽山河。
楼在设计上往往会有一面或两面精心设置窗户,既保证了室内的采光通风,又为观景增添了几分诗意。
闻名遐迩的岳阳楼,雄踞于湖南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
它始建于三国时期,历经多次重修,却始终保持着那份雄浑壮阔的气势。
登上岳阳楼,八百里洞庭湖面尽收眼底,湖水波光粼粼,浩瀚无垠,时而帆影点点,时而波涛汹涌。
范仲淹笔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情怀,仿佛也融入了这砖石土木之中,让每一位登楼者都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黄鹤楼坐落于湖北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 “天下江山第一楼” 的美誉。
它自古便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今的黄鹤楼虽为重建,但依然保留了昔日的神韵。
站在楼上,长江大桥横跨江面,滚滚长江东逝水,船只往来穿梭,城市的繁华与江景的壮美相互映衬,让人不禁陶醉在这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画卷之中。
阁 —— 文化与宗教的承载
阁,作为古建筑中的文化与宗教担当,相较于楼,更多了一份神秘与庄重。
它同样是多层建筑,却常常被赋予特殊的使命,或是珍藏古籍善本,成为知识的宝库;或是供奉佛像、神像,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与敬畏。
在建筑形式上,阁一般在楼的基础上特意增设四面窗,这使得阁内采光极佳,通风顺畅,为那些珍贵的藏书或是神圣的佛像营造出一个适宜的环境。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
这座宏伟的楼阁采用“明三暗七”的格局,高阁临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
步入阁内,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登上滕王阁顶层,极目远眺,赣江两岸风光旖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江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同时也为古人的才情与智慧所折服。
东安阁,地处成都东安湖公园,它融合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工艺,是新时代楼阁建筑的典范。
东安阁不仅外观壮美,内部更是设置了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展厅,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底蕴。
在阳光的照耀下,东安阁熠熠生辉,与周边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亭台楼阁,还有很多建筑形式,它们同样体现着古人的审美与智慧。
屋 —— 有墙的居住之所
相较于亭的开放,屋则多了几分私密与安稳。
屋可以简单理解为在亭的基础架构上,增添了四周的墙壁,再配上合适的门窗,便摇身一变,成了人们遮风挡雨、休养生息的温馨港湾,这也是最为简易的房屋样式雏形。
它的布局灵活多样,依据不同地域、不同家族的需求,或宽敞明亮,或紧凑温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记忆。
在古老的徽州村落,那些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民居便是屋的典型代表。
马头墙高耸,小青瓦覆盖,白墙在岁月的洗礼下透着斑驳的痕迹。
屋内木雕精美,天井洒下阳光,庭院中花草繁茂,展现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生活气息。
居住其中,既能抵御山间的寒湿雾气,又能享受家庭团聚的温馨时刻,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让人沉浸在这悠悠的古韵之中。
廊 —— 连接与漫步的通道
廊,似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穿梭于园林、庭院或是宫殿建筑群之间,将各个建筑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由亭演变而来,把亭的结构拉长,形成了有顶有柱的长廊走道。
无论是骄阳似火的夏日,还是细雨纷飞的时节,廊都能为人们提供舒适的漫步空间,让人免受日晒雨淋之苦,悠然自得地穿梭其中,欣赏沿途的美景。
北京颐和园中的回廊,堪称廊建筑的经典之作。。
这条长廊蜿蜒曲折,长达728米,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园林之中。
长廊上绘有一万四千余幅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彩画,涵盖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鱼虫等各个方面,被人们誉为 “世界最长的画廊”。
游客漫步其间,既能欣赏到古典建筑的精美绝伦,又能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仿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而江南园林中的抄手游廊,更是别具一格。
它通常围绕庭院而建,形如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抱在胸前)的姿势,既方便了居住者日常行走,又为庭院增添了几分雅致与私密性。
在苏州的拙政园,抄手游廊穿梭于亭台楼阁、假山池沼之间,游客沿着廊漫步,一步一景,时而透过漏窗窥见园内另一番景致,时而驻足欣赏廊下精美的雕花,感受江南园林的细腻与温婉。
轩 —— 舒适的休憩空间
轩,在廊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优化升级,宛如一个精致的“休闲包间”镶嵌在园林之中。
它选取廊的中间部分,将其加宽加高,再精心布置上桌椅,瞬间就打造出一个惬意舒适的休憩空间。
来青轩,隐匿在北京香山公园内,周边山林环绕,景色清幽。
轩内布置简洁大方,古朴的桌椅摆放整齐,窗外绿树成荫,鸟鸣悦耳。
每至春夏之交,山间野花盛开,香气四溢,游客坐在寄青轩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仿若远离尘世喧嚣,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听雨轩,多见于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意境备受游客喜爱。
苏州的听雨轩,庭院中有一方小池,池边种植芭蕉、翠竹等植物。
每逢细雨飘落,雨滴打在芭蕉叶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游客坐在轩内,透过雕花门窗,欣赏着雨中的园林景致,聆听着这动人的雨声,心中的烦恼也随之消散,沉醉在这诗意的氛围之中。
坛 —— 大型祭祀的高台
坛,作为一种规模更为宏大的建筑形式,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祭祀等重大典礼场合。
它脱胎于台,却在规模和功能上进行了极大的拓展,是人们向天地神明、祖先英烈表达虔诚敬意与感恩祈福的神圣之地。
天坛,坐落于北京南部,是明清两代皇帝 “祭天”“祈谷” 的场所,其建筑布局严谨,造型独特,涵盖了圜丘、祈年殿等众多著名建筑。
每逢重大祭祀节日,皇帝率领百官在此举行庄严隆重的仪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今天坛已成为中国古代皇家祭祀文化的杰出代表,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社稷坛,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是明清两代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社稷坛整体呈正方形,分为三层,每层用不同颜色的土壤覆盖,寓意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央立有一方石柱和一根木柱,分别象征着土地神和五谷神。
在古代,每年春秋两季,皇帝都会在此举行祭祀大典,向神灵祈求丰收,保佑社稷安康。
如今,社稷坛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得以一窥古代农耕文明下人们对土地和粮食的尊崇。
榭 —— 临水或依花的亭台
榭,轻盈地融入自然美景之中,它巧妙地结合了亭、台与水、花的元素,营造出一种独具诗意的景致。
若是三面环水,那便是水榭,它依水而建,凌波而立,为人们提供了亲近水面、观赏水景的绝佳视角;倘若建在花木丛中,就成了花榭,四周繁花似锦,花香四溢,让人仿若置身于花海仙境。
流徽榭,位于西安兴庆宫公园内,兴庆宫曾是唐玄宗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游乐场所,流徽榭便坐落在公园的湖边。
这座水榭飞檐高挑,朱红色的柱子倒映在湖水中,与碧绿的荷叶、粉色的荷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夏日傍晚,游客们纷纷来到刘晖榭,凭栏而望,欣赏着湖面上的落日余晖,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凉爽,惬意无比。
芙蓉榭,多见于江南园林,苏州拙政园中的芙蓉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临池而建,榭前一池碧水,水中芙蓉(荷花)盛开之时,娇艳欲滴,美不胜收。
榭内设有雕花桌椅,游客坐在其中,既能近距离观赏荷花的婀娜多姿,又能透过花窗欣赏园林其他部分的景致,体验到江南园林的精致与典雅。
舫 —— 船型的水上建筑
舫,恰似一艘永不启航的梦幻之舟,静静地泊靠在岸边,它创造性地将船的外形与台、水相结合,打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水上建筑。
把靠岸的平台精心雕琢成船的模样,再在上面构建房屋,于是就有了舫这种独特的建筑。
香洲石舫,位于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之上,它仿照江南画舫而建,船体用巨石雕刻而成,舱楼采用木结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
石舫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观景平台,游客登上石舫,仿佛置身于游船之上,可将昆明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同时,石舫又寓意着江山永固,虽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成为颐和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清晏舫,同样位于颐和园,与香洲石舫遥相呼应。它原名石舫,始建于乾隆年间,后在光绪年间重建并改名清晏舫。清晏舫船体用大理石打造,舱楼采用西洋式建筑风格,玻璃门窗,十分洋气。石舫的尾部还有两个巨大的车轮,象征着大清帝国的车轮滚滚向前。坐在清晏舫内,既能感受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能领略到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
通过以上对各类古建筑细致入微的介绍,相信你在今后的旅行中,无论走到哪里,面对这些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轩榭舫坛,都能轻松辨别,精准解读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尽情领略中国古建筑的无穷魅力。
【文本来源@混知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