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的出现将人们的目光成功吸引到了印度。此前富士康科技集团放出消息称,将终止与印度企业的合作项目,放弃约1400亿的芯片大单。富士康的这项举动在很多人眼里也被视为其打算撤出印度的一大信号。为什么身处印度的外企纷纷选择逃离?印度又到底做了什么呢?

印度一直都怀揣着“世界工厂”的梦想,“印度制造”计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为此印度不惜动员举国之力,但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印度工业基础相对较差的事实,想要在这种工业基础上发展制造业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早在2014年印度方面就表示,想要通过引进外资,帮助别国进行相关产品的加工制造,为自身带来相应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达成建立“世界工厂”这个目标,印度方面将外资企业可以涉及的相关领域再一次进行扩大。不管是从高精尖的航空技术还是普通的食品加工,印度都做好了外资企业随时入驻的准备,同时整个国家还将相关的税务政策进行了优化,给与优惠的同时许多企业都不需要实行审批便可直接通过。

它甚至想出“印度是一个人口年轻化的古老国家”这一口号,作为其优势的一部分进行宣传。据悉,印度每年都有接近1000万青年人加入劳动大军,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这些年轻人对于印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得益于这些优惠政策,许多外资企业都开始将眼光望向了印度。入驻企业最多时,仅其首都附近地区,就聚集了大大小小上千家跨国公司。全球500强以上的企业,更是半数以上选择进入印度。印度的外资总量一度飞升至500多亿美元。

甚至根据当时的数据,有相关人员预测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印度将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消费市场。可就在开局与走向都如此良好的情况下,位于印度的外资企业,却在不断进行撤离。据相关资料显示,富士康并不是第一家选择逃离印度的外资企业。

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有大约1777家外资企业选择从印度撤出,没有撤出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裁员。甚至于印度方面主动伸出的橄榄枝也无人去接,此前其向空客订购了500架客机,并想在此基础上邀请空客来印度建厂,但没想到对方直接对这个提议进行了拒绝。

曾经令外资企业蜂拥而至的印度,为何会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面临如此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印度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了目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印度虽然一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但是当外资企业真正入驻后才发现,这些措施大部分都是名义上的优惠,并没有落到实处。

而且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发展,印度的各个部门都开始轮番上阵,今天检查下公司的造册,明天审查下相关的账目,甚至还专门为外资企业增加了一个名为“追溯税”的项目。也就是说基于这个项目,印度的相关人员可以随时向外资企业收受钱款。

我们熟知的小米,就曾经在印度面临所有银行账户冻结的情况。导致其直接损失了大约48个亿,这48亿可以说是其在印度的全部收入。无独有偶,2022年的OPPO也被印度方面指控存在税务方面的问题,直接罚款了38亿。同时vivo的119个银行账户也和小米一样,被全部冻结。

不光中国,欧美国家在印度的境遇也没有好多少。沃尔沃旗下的某个品牌,就曾经被印度的相关部门检查,最后其缴纳了13.5亿美元才使印度停止检查的脚步。著名品牌亚马逊也在2022年被印度政府处以1.72亿美元的罚款。

英国的沃达丰集团曾收购过一家印度公司,印度以此为由要求其缴纳29亿美元的追溯税,面对如此高昂的税款,沃达丰集团最终选择了进行国际仲裁。虽然最后成功胜利,不用缴纳二十亿美元的钱款,但是两方也因为此事拉扯了近十年以上。

在此期间,印度更是不惜修改本国的法律也要让沃达丰集团支付这笔钱款。看来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外资企业,到了印度的地盘上都逃不出被罚款的命运,由此可见印度并不是真心地希望引进外资,它们只是想把外资吸引过来,在趁机大捞一笔。

其次,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其基础设施却并不完备。就拿电力来说,外资企业在印度建厂,停电是经常会发生的事。闷热的厂区里,一个月停电十多天的情况可以说是经常发生。对于现代工业发展体系来说,没有电带来的影响很有可能是致命的。

不光是电力,印度的供水系统也是一样。工业发展除了离不开电,同时也离不开水,而印度却恰恰又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虽然相关部门保证能够连续供水16个小时,但实际上的供水时间只有不到5小时,这就迫使一部分外资企业开始自建蓄水池。

最后,印度的传统企业实力十分强劲,甚至一度呈现割据的状态,所以就算外资企业入驻多年,也依旧无法融入其中。例如印度最大的民营企业信实工业,在其境内就坐拥着约1.1万家门店。

印度想要打造“世界工厂”的计划就目前为止可以说是奢望,如果其还是依照原来的方式对待外资企业,别说“世界工厂”就连“南亚工厂”都有难度。在外资企业进驻前的承诺也在不停打破,没有丝毫兑现的迹象。

因为印度的所作所为,外资企业逐渐对印度失去兴趣,仿佛是一个跑不掉的结局。还在其国内的外资企业纷纷选择撤离,新的外资企业又不敢入驻,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外企在啊三眼里就是韭菜,韭菜肥了,啊三不是割韭菜,是把韭菜连根拔起[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