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终结之际,苏联与美国步入了一个东西方两大强国对峙的新纪元。众多纳粹高层携带着核心文档向英美两国投降,这一举动促使美国在战后揭露了诸多二战时期的机密信息。
苏联最为担忧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带的秘密条款,该条款的实质是双方共同分割波兰。可以说,在二战初期,苏联在某种程度上与轴心国有所牵连,因此,苏联政府竭力否认这份协议的存在。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了两个大国间的一场重要争端,即广为人知的“文件之争”。
此次争端起源于一名美国记者。早在1946年,驻纽伦堡的美国记者罗伯特公开披露了苏德之间的秘密协议,并将其内容编纂成书,在西方世界发行。该著作直接指出苏联为二战的主要发起国,声称希特勒这一恶魔已自杀身亡,而斯大林这一人物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反法西斯的英雄。这种毫不避讳的表述严重触怒了苏联当局,引起了苏联方面的强烈不满。对于书中的论断,苏联方面坚决予以否认。
然而,美国政府并未打算就此罢休。在1948年,他们展示了确凿的证据,这是一批微缩胶片,记录着秘密协议,由前纳粹德国外交部负责秘密档案管理的卡尔·冯列希所拍摄。
这批影像资料记录了9725页协议文档,关键内容聚焦于波兰及波罗的海三国的未来走向。
首先,当波兰的国土出现政治性疆域调整时,德国与苏联的势力划分基本上会依据纳列夫河、维斯杜拉河以及散河这三条河流作为分界线。
其次,在波罗的海地区国家领土若遭遇政治变动的情况下,立陶宛北部的界限应划定为德国与苏联利益区域的分界线。
第三,德国与位于东南欧的萨拉比亚区域不存在政治上的联系,这将确保苏联在该区域的相关权益得到保障。
第四,此协议书将由双方国家作为机密文件保存,不予公开披露。
这批公开的机密档案揭示了东欧被分割的真相,令苏联政府颜面扫地。面对确凿的证据,苏联采取了惯用的手段,对内严格封锁消息,对外则发布了《伪史辩驳》一书,书中坚决反驳了西方国家的险恶用心,指责其用多种手段诋毁卫国战争的伟大。然而,无论苏联如何辩解,一张关于波兰分割的地图照片,上面明确标有斯大林和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签名,这让苏联政府陷入了尴尬境地。
1988年,戈尔巴乔夫于苏联内部推广自由与民主理念,他主张公开苏联过往所犯的错误,并派遣中央委员会书记别泽明斯基前往波恩,目的是获取相关的胶片文件。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别泽明斯基确认这些文件属实,随后将这些资料带回苏联。苏联政府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代表大会,会上公开了这些原本绝密的文件。最终,大会以超过75%的投票结果认定,这些文件确实是苏联政府与纳粹德国签署的,并且苏联确实执行了其中的计划。因此,苏联也被认定为二战的发起国之一。
苏联民众在获知真相后,对这个充斥着欺骗与强权的政府深感绝望,因此并未引发显著的反响。时隔两年,克里姆林宫前的红旗缓缓降下,标志着苏联时代的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