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三位大师根据抗美援朝期间的一段史实,创作了一段经典京剧剧目:奇袭白虎团,该剧目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侦察排长严伟才在金城战役中率领侦察班,乔装深入敌后,策应主力部队成功摧毁敌白虎团,活捉敌团长和美军顾问的英勇事迹,生动刻画出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正如之前所言,该剧目既然是根据史实创作的,那剧中的人物必然应当有原型,事实确实如此,剧中主角严伟才确有其原型,他就是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奇袭白虎团的真实创造者杨育才。
杨育才,陕西汉中人,1926年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因表现良好,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51年6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局奉命入朝作战,奇袭白虎团就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金城战役中。
金城战役的背景,还得从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前后的形势说起。
自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人民志愿军通过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先后五次的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敌人失败已成定局,无奈之下,只好与我志愿军展开了停战谈判。
经过多轮谈判,到1953年6月8日,关于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终于全部达成协议,然而,就在双方即将签订停战协定,即将迎来和平曙光的时候,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因不甘于失败,企图破坏停战协议的签订,并且还宣称准备单方面继续打下去,不仅叫嚣着要一路“北进”打败志愿军,甚至还强行扣留了2.7万余名朝鲜人民军(包含50名直言军战士),手段极其恶劣、态度极为嚣张。
面对李承晚集团如此的挑衅行为,同时也为了尽快签订停战协定,实现和平,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于6月20日向中央提出了推迟协议签订时间、再给南朝鲜一次打击的建议。
彭德怀的这一建议得到了主席的肯定,并于21日亲自作出指示:“停战签字必须推迟。再给南朝鲜军以打击,极为必要。”
根据主席的指示,志愿军总部决定,以金城以南地区的南朝鲜军部队为主要目标,发起一场金城战役,狠狠打击一下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的嚣张气焰,确保停战协议顺利签订。
当然了,李承晚集团之所以敢如此嚣张,还是有一定的底气的,其底气就来自于手下4个师的兵力,这4个师,是李承晚集团的王牌部队,尤其是其中“首都师”下属的第1团,更是精锐当中的精锐,不仅装备精良,而且曾在志愿军的作战当中立下过巨大战功,还为此得到了李承晚的嘉奖,亲授该团“虎头旗”,并且还赢得了“白虎团”之美誉。
显然,李承晚集团就是想凭借着手中这4个师的兵力与志愿军死磕到底。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到战斗爆发,李承晚算是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秋风扫落叶。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正式打响,我军集中6个军1000余门火炮的优势兵力,对南朝鲜金城以南25公里的地方进行了猛烈的炮火攻击,李承晚集团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损失极其惨重,不得已之下,只好据险退守,“白虎团”也跟着退到了第二防御地带的“冰岛防线”,准备休整后再战。
然而,打仗讲究的就是一鼓作气,大好形势之下,志愿军怎么可能给他们休整的时间呢?
随着战斗首战告捷,志愿军也已经针对“白虎团”制定出了一个“虎口拔牙”的攻击计划,执行的任务就落在了时任侦察连副排长的杨育才头上。
当晚,杨育才乔装成美军顾问,带着打扮成南朝鲜军的11名侦察兵组成的小分队,带上朝鲜翻译,配上手枪、冲锋枪、手雷、通讯电台等装备,快速向“白虎团”渗透。
杨育才一行人仗着机智敏捷和艺高胆大,在佯攻部队的有力配合下,通过敌军层层封锁,顺利找到了“白虎团”团部驻地,并利用之前来的路上从敌人口中获取的联络口令,渗透了进去。
来到“白虎团”团部驻地后,随着杨育才的一声令下,小分队战士们犹如猛虎下山,迅速冲进敌会议室,就是一顿猛射,战斗仅十余分钟,就击毙敌团长以下等97人,俘敌19人,还缴获了敌人象征荣誉的白虎旗,而小分队却无一人伤亡,“虎口拔牙”行动完美落幕。
这就是奇袭白虎团的真实过程。
奇袭白虎团,杨育才带领的小分队仅凭12个人的力量,在自己毫无伤亡的情况下,就一举端了敌“白虎团”团部,堪称奇迹。
奇袭白虎团的成功,不仅极大地打击了南朝鲜军队的士气,而且也为金城战役后续的战斗、直至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杨育才的指挥功不可没。
战后,杨育才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并记一等功,而他们缴获的那支白虎旗则被收藏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时至今日,当年创造了奇袭白虎团奇迹的杨育才早已于1999年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缴获的那支白虎旗依然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不断向后人讲述着当年那场激动人心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