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网络上,俄罗斯人有个响当当的外号——“战斗民族”。
这个称呼听着挺带劲,既有点调侃的意思,又带着几分佩服,毕竟俄罗斯人给人的印象是大块头、豪爽、能打能扛。
可你有没有想过,反过来俄罗斯人怎么叫咱们中国人呢?
在中国网络文化里,这个称呼火得不行,基本是俄罗斯人的代名词。
提起俄罗斯人,咱脑子里蹦出来的画面可能是:喝伏特加跟喝水似的,零下几十度还敢跳冰河里洗澡,甚至还有人传他们养熊当宠物。
这些事儿听着夸张,但确实塑造了俄罗斯人彪悍、硬核的形象。
这个词最早的源头不好完全确定,但网上流传一种说法,觉得它可能跟日本漫画《七龙珠》里的“赛亚人”有点关系。
赛亚人是个战斗力爆表的种族,后来网友拿来比喻俄罗斯人,觉得挺贴切。
慢慢地,“战斗民族”就成了个梗,从论坛传到微博,再到短视频平台,越传越广。
尤其是俄罗斯人的一些“神操作”——比如徒手跟熊干架、拿拖拉机当玩具——被拍成视频传到中国后,更是把这个标签坐实了。
不过,这个称呼纯属咱中国人自己起的,带着点戏谑和夸张的味道。
俄罗斯人自己咋看呢?其实他们不一定买账。
有资料提到,有的俄罗斯留学生在中国听到“战斗民族”时,觉得这词儿听着像是在说他们野蛮好斗,心里不太舒服。
毕竟在他们看来,俄罗斯民族性格里更多是坚韧和耐力,不是那种没事就挑衅打架的风格。这也说明,咱对俄罗斯的印象多少有点“刻板化”,跟真实情况有差距。
俄罗斯为啥叫中国“契丹”?俄罗斯管中国叫“契丹”,俄语里是“Китай”(读作“Kitay”)。这词儿听起来跟中文“契丹”差不多,一看就是有历史渊源的。
“契丹”最早是个民族名,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了个牛气冲天的政权——辽朝。
辽朝那会儿可不小,北边到外兴安岭,南边到燕云十六州(差不多是河北北京一带),东边挨着日本海,西边到阿尔泰山,地盘横跨今天的中国东北、内蒙古,还管着不少草原部落。
辽朝军队能打得很,跟北宋打得有来有回,连西夏、高丽都得给它几分面子。那时候,东亚这边提起“契丹”,就跟提起个超级大国似的,名声响亮。
可俄罗斯人那会儿还没“俄罗斯”这概念,他们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住在基辅罗斯(今天乌克兰和俄罗斯西部一带)。
基辅罗斯离辽朝挺远,中间隔着草原和山,没啥直接往来。
13世纪,蒙古帝国横空出世,成吉思汗带着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打到哪算哪。
蒙古人征服了辽朝的地盘(那会儿辽已经被金朝灭了,但“契丹”这名字还在用),他们管中国北方叫“契丹”。
因为辽朝的影响太深,蒙古人打下来后沿用了这个叫法。
后来蒙古人继续往西打,一直打到东欧,基辅罗斯也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这过程中,“契丹”这名字通过蒙古人和草原上的突厥语民族传到了东斯拉夫人耳朵里。
到后来,蒙古人退了,东斯拉夫人逐渐发展成俄罗斯民族,“契丹”这词儿却留了下来,变成了他们对中国人的称呼。
俄语里的“Kitay”就是从这儿来的,发音跟“契丹”差不多。
“契丹”这称呼咋传开的?“契丹”这名字不光在俄罗斯扎了根,还传到了欧洲其他地方。
中世纪那会儿,欧亚大陆的交流全靠商路和战争,蒙古人西征把“契丹”带出去后,这词儿就像病毒似的扩散开了。
最有名的例子是马可·波罗,这位意大利哥们儿13世纪末跑来元朝,见识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回去写了本《马可·波罗游记》。
他在书里把中国北方(原金朝的地盘)叫“契丹”,把南方(原南宋的地盘)叫“蛮子”。
到了17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给明朝万历皇帝写信(想通商),信里直接管中国叫“契丹”,还称万历为“伟大、威武、不可战胜的契丹皇帝”。
这封信因为各种原因没送到,拖了384年,到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才拿出来,这事儿说明,“契丹”这称呼在欧洲用了好几百年。
但后来为啥欧洲改叫“China”了呢?这跟“秦”有关。西方通过波斯、阿拉伯商人听说过“秦朝”,拉丁文里叫“Sinæ”,慢慢演变成“China”。
到近代,欧洲跟中国接触多了,“China”就取代了“契丹”。可俄罗斯不一样,他们受蒙古影响深,斯拉夫语系里一直用“Kitay”,没改过来。
契丹人当年建的辽朝,那战斗力真不是盖的。
他们骑兵厉害,弓马娴熟,跟北宋打了好几仗,像“澶渊之盟”那次,逼得宋朝每年送钱送绢。
辽朝还收拾过草原上的部落,连高丽都得低头。那时候的契丹人,在邻国眼里就是“能打”的代名词,跟咱现在看俄罗斯的“战斗民族”有点像。
俄罗斯人用“契丹”叫中国,会不会也有点敬畏的意思呢?毕竟他们从蒙古人那儿听来的“契丹”,是个强悍的形象。
反过来,咱叫俄罗斯“战斗民族”,也是觉得他们硬气。两边这么叫,多少带着点互相认可的味道。
“战斗民族”和“契丹”这俩称呼背后,其实是中俄两国上千年的关系史。
咱简单捋一捋,看看这两国是怎么从陌生人变成今天这模样的。
最早的接触得算17世纪。那会儿清朝刚入关,俄罗斯还是沙俄,往东扩张到了西伯利亚。
两边在黑龙江流域碰上了,起了点冲突。1689年签了《尼布楚条约》,定了边界,算是正式打交道。条约里俄方管中国叫“Kitay”,还是“契丹”的老传统。
到了19世纪,事儿就不好看了。
清朝衰弱,沙俄趁机搞扩张,逼着签了好几个不平等条约,像《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走了外东北和外西北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地儿。
20世纪风云变幻。苏联成立后,帮过中国不少忙,尤其是抗战时支援物资。二战后中苏结盟,50年代那会儿关系好得跟蜜似的,还搞了个“中苏友好协会”。
但后来闹翻了,冷战期间掰扯了好多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盘,中俄关系才缓过来。
现在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政治上互挺,经济上互补。
俄罗斯卖油气给中国,中国卖家电服装过去,边境贸易热火朝天。两国还一块搞“一带一路”,高铁开到西伯利亚都不是梦。这关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