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的一句话,曾在网上炸开了锅:“中国人大多数人沦为半人,半人时代横行。”
这话听起来刺耳,但细想想,又让人不得不点头。这位研究礼学和先秦史的专家,用“半人”这个词,狠狠戳中了当下社会的痛点。
他说的“半人”,不是骂人,而是点出了一种现象:很多人知识不全面,道德有点飘,精神也空虚,独立思考能力差,家国情怀更是少得可怜,眼里只有自己的小日子,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早就抛到脑后了。
他是1953年生的,江苏南京人,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礼学和先秦史,礼学就是研究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精神。
他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拿了博士学位,师从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杨向奎。
1993年,他到了清华,开始教书育人,研究学问,出了不少书,比如《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在学术圈里名气不小。
彭林不光是个书斋里的学者,他还挺关心社会问题,经常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讲讲传统文化咋跟现代社会接轨。
2016年,他在清华的一次演讲里扔出了“半人时代”这颗重磅炸弹。他说:“中国人陷入群体性迷失,半人时代横行。”
“半人”到底是啥?“半人”这个词听着挺新鲜,但其实不是彭林发明的。民国时期的建筑大师梁思成早就用过这个词,批评当时的学校只教专业技能,不管学生全面成长。彭林借过来,给它加了点新意思。他说,现在的“半人”不光是知识不全,更严重的是道德和精神的缺失。
具体点,“半人”有这么几个特点。
眼界窄,很多人只盯着自己的小圈子,啥时候涨工资、啥时候买房,至于国家咋发展、社会咋进步,根本不关心。
自私心重,有的人见不得别人好,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能占便宜就占,不能占也得挤兑两句,压根儿不想着合作共赢。
没底线,有些人书读得不少,文凭也高,但干的事儿让人寒心,啥道德、家国情怀,在利益面前全扔了。
彭林觉得,这种“半人”不是个别人,而是成了普遍现象。尤其在年轻人里头,这种趋势更明显。他把矛头指向了教育,说现在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太偏科,太功利,离“全人”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说到教育,彭林教授意见可不小。他觉得,现在的学校是“半人”现象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文理分科和应试教育这两大问题。
咱们国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为了赶紧培养专业人才,把中学分成文科和理科。文科生学语文、历史、政治,理科生学数学、物理、化学,泾渭分明。那时候这么干有道理,国家缺工程师、科学家,得速成一批人。可现在都啥年代了,这套路还管用吗?
文理分科最大的毛病,就是让学生知识面太窄。文科生不懂科技,聊个人工智能一脸懵;理科生不碰人文,历史咋回事儿、社会咋运转,完全没概念。
结果学生脑子被分成两半,面对复杂问题时,根本抓不住重点。彭林就说过:“文理分科把人割裂了,知识不全,眼界也窄,咋能成‘全人’?”
再说应试教育,这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高考指挥棒一挥,学生、老师、家长全围着分数转。课本里考啥就学啥,结果学生成了考试机器,会刷题,会背书,但一问咋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哑火了。
彭林在演讲里说过一句特扎心的话:“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堆考试机器,他们有知识,没智慧。”这话不夸张。你看那些高考状元,成绩牛得不行,可出了校门,不少人眼高手低,啥也不会干,还觉得自己特了不起。
社会环境推着人往“半人”走教育是内因,社会环境是外因。现在的社会风气,也在变相逼着人变成“半人”。物质主义、个人主义、竞争压力,这三座大山压下来,谁扛得住?
市场经济搞了几十年,钱的重要性谁不知道?可问题在于,现在好多人眼里只有钱。买房、买车、挣大钱,成了人生头等大事。为了钱,啥都能干,道德算啥,良心能吃吗?彭林就说:“物质主义让人们变得自私短视,只顾眼前,忘了长远。”
个人主义这几年也抬头挺厉害。以前讲集体主义,大家一块儿努力,现在呢?
各顾各的,谁管谁啊。个人权利、个人自由喊得响亮,可一说到集体利益、社会责任,就没声了。
彭林觉得,个人主义有它的道理,人得先把自己过好。可过分了就不行了,太自私会导致社会散沙化。你看那些发达国家,个人主义搞得过头了,社区感没了,人跟人之间冷冰冰的。
现在的社会,竞争太狠了。从小上补习班,长大抢工作,啥都得拼。拼赢了吃肉,拼输了喝汤,这种压力下,谁还有心思管别的,为了出人头地,道德底线都能踩烂。
彭林说过:“竞争是好事,但过头了就毁人。”
你看那些职场故事,加班到猝死、互相踩踏爬上去,这种事还少吗?
古人眼里的“全人”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先把自己修好,再管好家,最后为国家出力。道家讲“天人合一”,让人跟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思想都强调,一个人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光会读书不行,光有技能也不行,得内外兼修。
古代教育也不是光教考试。科举虽然有应试的毛病,但至少还考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考的是人的综合素养。
那时候的读书人,眼界宽,责任感强,不像现在这么功利。
可到了近代,情况变了。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开始学西方,分科教育成了主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工业化,又把文理分科推到极致。
这种变化有它的历史原因,可也丢掉了不少好东西。彭林就感慨:“咱们把传统教育的精髓丢了,换来的却是‘半人’。”
“半人”现象摆在这儿,光抱怨没用,得想办法解决。
第一步,教育得动大手术。文理分科这东西缓缓取消,高中阶段多搞点通识教育,让学生啥都学一点,别一边倒。大学也别光盯着专业,得多开些人文课、科技课,拓宽眼界。
第二,德育不能丢。现在学校光教知识,不管做人,这不行。得通过课程、活动啥的,让学生明白啥是对错,啥是责任。考试也别老盯着分数,多看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啥的。
教育改了,社会也得跟上。多宣传点正能量,别老吹捧有钱人。个人主义也得有个度,鼓励大家多为集体想想,别光顾自己。
竞争压力这块,政府得管管。教育资源均一点,别让孩子从小就拼得你死我活。企业也别老压榨员工,给人喘口气的时间。
家里也得出力。家长别光盯着成绩,多陪陪孩子,聊聊人生,带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道德、家国情怀这些东西,从小就得教,别指望学校全包。
彭林教授这句“半人时代”,听着刺耳,却是真话。咱们的社会确实病了,教育有问题,风气也有问题。
可病了不怕,怕的是不去治。人得活得“全”一点,知识全面点,道德靠谱点,精神充实点,这样社会才能更好,国家才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