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不光是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和领导人,在文学上也相当有造诣。每当遇到生活中的感悟或是战争的触动,他都会写些诗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主席写的诗,跟他本人的性格特别搭,字里行间都透着那么一股子豪迈和力量,感觉就像是在广阔天地间自由驰骋。他的诗里,满满的都是对大好河山的热爱,还有那种想要大展宏图的壮志,读起来真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特别有气势。
【鲁迅对于主席诗词的评价】
毛主席在北京工作期间,碰到了北大的学者们,像陈独秀、李大钊这些大学问家,他都挺熟的。那时候,他和好多有名的学者都打交道不少。不过挺让人遗憾的是,尽管这样,他却一直没机会跟鲁迅先生见上一面。
尽管他们俩从没见过面,但主席对鲁迅的作品那可是了如指掌,特别喜欢得很。他觉得鲁迅写的东西,把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剖析得特别透彻。而且,鲁迅对时局的看法也是相当深刻,能够直接点出社会问题的要害,一点不含糊。
主席特别喜欢鲁迅的作品,他不仅自己会去买鲁迅的书来看,还会热心地跟其他党员同志分享,让大家一起来体会书里的深层意思,并且还会一起讨论交流。
咱们的主席啊,不仅爱读那些文学的好作品,还自己动手写诗词,来表达心里那股子豪情壮志。有的诗词,当时就被拿出来公开发表了,让大家都能看到。还有的呢,是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被收集整理成册,一块儿发表的。这样一来,更多的人就能欣赏到主席的才华了。
有那么一首词,叫做《西江月·井冈山》,是咱们主席在1928年的时候,为了庆贺黄洋界保卫战大获全胜特意写的。别看标题里提到了井冈山,可整首词里头,愣是一句都没提井冈山的山水景色。
一开篇,那诗文就把咱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紧张得要命的场景里。战士们抬眼望去,山脚下彩旗飘飘;耳边呢,是震耳欲聋的战鼓和号角声,响得整个山头都能听见。敌军一层又一层地把咱们围了个严实,可咱们这边呢,一点也不慌,稳稳当当的,就跟没这回事儿似的。
咱们心里头为啥这么踏实呢?原因是我军早早就筑起了铜墙铁壁般的防线,再加上将士们一条心,誓要打退敌人的那股子狠劲儿。一旦井冈山的黄洋界那儿炮声隆隆,那就是在告诉咱们,敌人已经在黑夜中悄悄撤退了。
诗词里头写战争那种紧张的感觉,真的是活灵活现,一下子就能把人拉到那心惊胆战的战场上。那些词句,就像是开了扇窗,让读者亲眼目睹战争的激烈和惊险。
此外,在那首诗里头,还描绘了咱们队伍跟敌人死磕到底的场景。红军平日里刻苦训练,早就为打仗做好了万全准备,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坚信自己必胜无疑。所以啊,咱们肯定能一下子就把敌人给打垮,这也显露了红军对赢得战争有着铁定的决心。
有一次,鲁迅碰巧和地下党成员冯雪峰聊上了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了主席带着红军队伍,又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因为话题一直离不开主席,冯雪峰就顺势给鲁迅看了主席写的一首词,叫做《西江月·井冈山》。冯雪峰一边递过词作,一边跟鲁迅说,这首词写的就是主席在井冈山时的故事,里面充满了革命豪情。鲁迅接过词,细细品读起来,感觉仿佛亲眼见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对主席的诗词和革命事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鲁迅听完那首诗词,立马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说这首诗透着一股子山寨头领般的豪迈气息。
冯雪峰一听鲁迅那么直接地给出评价,立马就咧开嘴大笑起来。
后来,冯雪峰见到主席时,就把鲁迅对主席诗词的看法跟主席说了。主席听完鲁迅的这番评价,根本就没往心里去,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就过去了。
主席清楚鲁迅说话总是非常尖锐,他觉得成功守住井冈山这件事,在鲁迅眼里或许就像是占了个山头当大王。但主席觉得这事儿没啥不对,甚至还直截了当地说了自己心里的看法。
在1927年,当主席带着队伍上井冈山那会儿,他半开玩笑地说:蒋介石那是进了北京城当了大王,咱们呢,就在这山上自立山头,当咱们的小王。
鲁迅就读了一首诗,立马就察觉出主席其实是在拿自己开玩笑呢。虽说他们俩从来没见过面,但感觉上就像是已经心灵相通了一样。主席呢,更是觉得鲁迅就像是自己的知音一样。
【柳亚子对主席诗词的称赞】
毛主席的诗词,不光鲁迅给过评价,那时候的好多文化名人也都读过,并且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像柳亚子、胡适这些人,都是对主席诗词有过点评的。
柳亚子呢,他是咱们中国近现代时候的一位大人物,不光是政治家,还是个挺有名的诗人。他在写诗这方面,那真是没得说,写得特别好。他老爱用诗来表达自己对当时政治时局的看法和想法。而且啊,南社这个组织,他也是一开始参与创办的人之一。
柳亚子和毛泽东是关系铁得很的老朋友。他们第一次在广州见面时,就像老相识一样聊得特别投机。从那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俩一直维持着深厚的友情。
柳亚子先生一读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忍不住也写了一首和词,来聊聊他对这首诗的感受。
1936年那会儿,咱们的主席写了首特别有名的词,叫《沁园春·雪》。那时候正好是打仗的时候,突然间下起了一场大雪。放眼望去,整个世界都被白雪覆盖,美得像幅画似的。看到这番景象,主席心里特别有感触,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后来,主席去重庆找蒋介石谈判,顺道就去看了看好多年前的一位老朋友。他还带上了自己写的一些诗,想让柳亚子给瞧瞧,给点意见。
柳亚子看完那首气势恢宏的诗后,心里头那个震撼啊,直夸主席写的时候心胸得多宽广。他觉得,这么好的诗,真该让大伙儿都瞧瞧,一起品味品味。
柳亚子写的那些和词里,他讲了自己跟主席隔了二十多年后又碰面的事儿。俩人坐在一起喝酒写诗,本该挺高兴的,可心里一直惦记着国家大事,所以这乐子也就没能彻底放开。他们心里都憋着股劲儿,咱这美丽的家园,说啥也不能让外人给占了去。
说到诗的第二部分啊,柳亚子那是一个劲儿地夸咱们主席,说主席的才华真是太了不起了。在他看来,就算是像苏轼、辛弃疾、纳兰性德这些大文豪的词,跟主席的一比起来,也都要稍微差那么点儿意思。现在啊,他觉得主席应该跟全天下的那些有见识、有能力的人一起,手拉手肩并肩,一块儿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
从这首和的诗里头,咱们能瞧出来,柳亚子对主席写的诗那是相当佩服。更关键的是,他还大大赞扬了主席干出的那些了不起的大事业。
他觉得主席有能力在这纷乱的战争岁月里,引领大家迈向自由和成功的彼岸。主席的那些诗词,把他的远大抱负展现得淋漓尽致,柳亚子对此赞不绝口,评价极高。
【胡适对于主席诗词的批评】
说起胡适先生,他也对咱们毛主席的诗词有过一番评价。不过呢,胡适先生的评价可没像柳亚子那样直夸好,也不像鲁迅那样和主席心有灵犀,他的评价有点偏向于不那么看好的那一边。
胡适啊,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打小就泡在知识的海洋里,教育环境那是一等一的好。不仅如此,他后来还有机会漂洋过海去国外深造,这可真是让人羡慕。这样一来,胡适不光能把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得透透的,还能把西方那些新鲜的思想观念给吸收进来,真是两全其美。
他联手鲁迅等一众先驱,挑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向广大民众和年轻学生们推广海外的新观念,坚决告别旧时代那些封建的老思想。
毛主席在北京那会儿,时常会去听听胡适先生的讲课,这样一来,他们俩也算是有那么点交集和渊源。
胡适和主席在政治观点上不太一致,而且他对文学作品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当大家都纷纷称赞主席的诗词时,胡适心里就有些不一样,他更想提出点不一样的看法。他觉得,既然大家的意见都这么统一,那他就来唱个反调吧。胡适觉得,不能光听大家的夸赞,还得从文学的角度去仔细琢磨琢磨主席的诗词到底怎么样。这样的想法,让他在面对主席诗词的夸赞时,有了一种想要挑战和深入探究的冲动。
1957年的时候,毛主席跟好朋友李淑一通过书信聊了很多,心里挺有感触的,于是就写了一首诗,叫《蝶恋花·答李淑一》。在这首诗里头,毛主席讲到了他自己失去了爱人杨开慧,李淑一呢,也失去了她的老公柳直荀。这两位为了革命奋斗的英雄,他们的精神都像飞上了高高的天空,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
他们飞到了嫦娥居住的广寒宫里,吴刚大方地拿出了珍藏的桂花酒来招待,嫦娥也随着音乐轻盈起舞,仿佛整个辽阔的天空都在为那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灵魂欢舞。
英雄们看到他们为之奋斗的革命梦想在世间成真,心里激动万分,这份情感化作倾盆大雨,降落到人间各处。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见证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与感慨,仿佛泪水化作了雨水,滋润着这片他们曾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这首诗主要是毛主席在深深怀念他的妻子和众多革命英雄时所写。现在,那些革命战士们心中的梦想已经成真,我们眼前的和平日子真的是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守护新中国取得的这些革命胜利果实。
毛主席的话说得特别真诚,打动了好多当时的老百姓,赢得了大家的一片好评。这首诗后来还被选进了他的《诗词十九首》里头,并且传遍了全国各个角落。
胡适看到全国读者都在夸赞主席的诗句,但他却对此不以为意,甚至觉得大家的赞美有点“过头”了。
他觉得这首诗最大的毛病就是读起来不顺口,押韵不对头。就连主席自己写完这首诗后,也察觉到了这点,但他却没太当回事。在他看来,写诗嘛,最重要的就是能把心里的感情痛痛快快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对革命烈士的那份怀念。要是为了押韵去硬改诗里的词句,说不定就把原本想说的意思给搅乱了,那样可就得不偿失了。
可胡适却偏偏拿这事儿当把柄,一顿猛批。他这么做,真就把文人之间相互看不起的那套表现得淋漓尽致。
胡适也曾对主席写的《沁园春·雪》发表过看法。当时,大家都对这首诗赞不绝口,可胡适却偏偏唱了个反调,说这首诗挺普通的。说不定,胡适这么说,并不是真的在评价诗句的好坏,只是想显示自己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有点特立独行罢了。
【结语:】
鲁迅、柳亚子和胡适,他们对主席的评价各不相同,这正好反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看法。鲁迅呢,他主要是就事论事,对主席做的事情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讲述,让人感觉他好像在某种程度上跟主席挺有共鸣的。
柳亚子因为非常钦佩和喜欢主席,所以对他写的很多诗文都是赞不绝口,一个劲地夸好。但胡适对主席的评价里,就掺杂了不少他个人的情感因素,所以说起来就不那么公正客观了。
每个人看同一本书,心里想的哈姆雷特都不一样,就是说,大家对同一作品的感觉和看法都是各有各的。作品一旦问世,那就肯定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评价。
话说回来,不管怎样看,写诗作词只是毛主席众多丰功伟绩里的一小部分。你批评他的诗词,可没法遮住他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的汗马功劳,更没法改变广大老百姓心里对他的尊敬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