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其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定调

回首千秋月 2025-04-14 16:16:07

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里,陈永贵绝对算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角色。他原本只是个普通农民,后来却一跃成为了咱们国家的副总理,而且他还一手缔造了大寨的辉煌成就。

说起“陈永贵”,可能不少人觉得这名字有点儿陌生。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可是咱们国家响当当的人物。他走了以后,大家伙儿就琢磨着,得用啥样的排场给他办个追悼会,这事儿还起了不少争议。那最后是怎么摆平的呢?

陈永贵是山西昔阳人,他小时候叫荣贵,后来才改成了永贵,家里人都爱叫他金小。哪怕到了他三十好几的年纪,村里还有不少人用金小来称呼他,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陈永贵是个土生土长的庄稼汉。

1964年,陈永贵的生活轨迹迎来了巨大的转折。上一年,他带着大寨村挺过了重重难关,没有向国家请求一点帮助,反倒给国家贡献了二十四万斤粮食。这事儿让他一下子受到了上面的。

毛主席过七十一岁大寿那天,陈永贵也接到了邀请,还特别被安排坐在了主席旁边,真是挺有面子的。在那天的宴席上,邓小平也来了,他们俩这可是头一回正儿八经地见上面。

陈永贵在政坛上逐渐崭露头角,跟邓小平的来往也变得多了起来,两人在共事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了深厚的交情。

邓小平对大寨村这个毛主席发掘的榜样十分赞赏,他曾夸赞说:“陈永贵这人,农民里头算是有脑子的。”

在那个特别的时候,邓小平同样站在了陈永贵这边。到了1974年,江青打算推广小靳庄大队,打算把它弄成一个榜样,让大伙都去看看,学学他们的做法。但这跟毛主席那时候一直强调的“农业要向大寨学习”的路子不太一样。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直接指出,这是“只模仿小地方,不学习大典型”的做法。

1975年9月份,山西昔阳县举办了一场关于学习大寨农业经验的首次大会。这场大会汇聚了不少中央政治局的大佬,还有来自各地的重量级地方领导。

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以中央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给大家带来了很重要的讲话。他大力赞扬了大寨精神,并呼吁大家要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大寨的好经验。

四人帮垮台后,邓小平第三次站了出来。那时候,情况变了,环境也新了,大家开始试着把产量包给小组,或者直接包给农户。邓小平看了这种做法,觉得很不错,也给了支持。

三中全会结束后,党的主要任务转向了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更快发展农业,中央有了新决策。这时候,农村里开始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慢慢就不再用了,连过去被看作榜样的大寨模式也受到了影响。

1980年的时候,陈永贵自个儿站出来,说要不再当国务院那副总理了。这事儿一出,社会上就开始有些不一样的声音冒出来,不光影响了陈永贵,连带着昔阳县的好些干部也跟着受到了波及。

碰到这事儿,邓小平很实在地给大寨和陈永贵说了句公道话。他讲:“有些时候,形势来了挡都挡不住。周总理去过大寨三次,我自己也去过两趟,还在大会上夸过大寨的精神。大寨是靠实干起来的,这没错。”

邓小平觉得,看待事情得从不同角度入手,时代在进步,大家的想法也跟着在变,可大寨精神始终没毛病。邓小平的这种看法,让陈永贵心里头很是宽慰。

陈永贵和邓小平俩人关系铁得很。陈永贵不当副总理后,邓小平还特意找他聊了两个多小时的天。陈永贵离职了,但邓小平说,他以前的待遇照样给,不过陈永贵觉得自己既然退了,就得退彻底,所以提出不住北京分的那个房子了。

1986年3月份,陈永贵在首都北京离世了。关于他葬礼的规模,由于过往的一些因素,当时有不少争议。不过,邓小平站出来,坚决主张要按副总理的级别来给他办后事。

最后,陈永贵的遗体告别会在八宝山庄重举行,所有人都低头致敬,看着他安静地离开人世。陈永贵的遗体上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周围摆满了鲜花,环绕着他。

4月份,陈永贵的灵魂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家乡,他的骨灰被撒在了大寨田野,就在狼窝掌的外边。从此,他在这片土地上安息,永远与大山为伴。

0 阅读:61